列传·卷一百七十二
◎儒林三
孔希学,字士行,先圣孔子五十六代孙,世代居于曲阜。祖父孔思晦、父亲孔克坚以及希学,在元代为官,相继袭封衍圣公。
○孔希学(孔彦绳) 颜希惠 曾质粹 孔闻礼 孟希文 仲于陛 周冕程接道 程克仁 张文运 邵继祖 朱梴 朱墅
洪武元年(1368)三月,徐达攻下济宁,克坚有病,遣希学见徐达,达把他送到京师南京。希学向太祖奏称其父因病不能行。太祖在给克坚的诏令中最后说“:称病则不可。”这时克坚已启程来朝,在淮安遇朝廷使臣,惶恐而加快向京师前进。见太祖于谨身殿。问他年龄多大,回答说:“臣年五十有二。”太祖说:“你年未迈而病缠身。今不烦你出来做官。你家为先圣之家,子孙不可不学。你子温厚,使他进学。”
孔希学,字士行,先圣五十六代孙也,世居曲阜。祖思晦,字明道,仕元为教谕,有学行。仁宗时,以思晦袭封衍圣公,卒谥文肃,子克坚袭。
洪武元年十一月,命希学袭封衍圣公,为他置官吏,这些官吏是:掌书、典籍、司乐、知印、奏差、书写各一人。又立孔、颜、孟三氏教授司,置教授、学录、学司各一人。立尼山、洙泗两书院,各设山长一人。免去孔氏子孙及颜、孟大宗子孙徭役。又命其族人希大为曲阜世袭知县。进衍圣公官秩二品,官阶为资善大夫。希大官阶承事郎。
克坚,字璟夫。至正六年,中书言衍圣公阶止嘉议大夫,与爵不称,乃进通奉大夫,予银印。十五年有荐其明习礼乐者,征为同知太常礼仪院事,以子希学袭封。克坚累迁国子祭酒。二十二年,克坚谢病还阙里,后起集贤学士、山东廉访使,皆不赴。洪武元年三月,徐达下济宁,克坚称疾,遣希学来见,达送之京师。希学奏父病不能行,太祖敕谕克坚,末言“称疾则不可”。会克坚亦来朝,遇使者淮安,惶恐兼程进,见于谨身殿问以年,对曰:“臣年五十有三。”曰:“尔年未迈,而病婴之。今不烦尔以官。尔家,先圣后,子孙不可不学。尔子温厚,俾进学。”克坚顿首谢。即日赐宅一区,马一匹,米二十石。明日复召见,命以训厉族人。因顾侍臣曰:“先圣后,特优礼之,养以禄而不任以事也。”
洪武三年(1370)春,克坚因病请求归回曲阜,帝遣宦官慰问,赐白金锦缎,行至邳州而卒。
十一月命希学袭封衍圣公。置官属,曰掌书,曰典籍,曰司乐,曰知印,曰奏差,曰书写,各一人。立孔、颜、孟三氏教授司,教授、学录、学司各一人。立尼山、洙泗二书院,各设山长一人。复孔氏子孙及颜、孟大宗子孙徭役。又命其族人希大为曲阜世袭知县。而进衍圣公秩二品,阶资善大夫。赐之诰曰:“古之圣人,自羲、农至于文、武,法天治民,明并日月,德化之盛莫有加焉。然皆随时制宜,世有因革。至于孔子,虽不得其位,会前圣之道而通之,以垂教万世,为帝者师。其孙子思,又能传述而名言之,以极其盛。有国家者,求其统绪,尊其爵号,盖所以崇德报功也。历代以来,膺袭封者或不能绳其祖武,朕甚闵焉。当临驭之初,访世袭者得五十六代孙孔希学,大宗是绍,爰行典礼,以致褒崇。尔其领袖世儒,益展圣道之用于当世,以副朕之至望,岂不伟欤!”希大阶承事郎,赐之敕。
六年(1373)八月,希学服丧期满入朝,九月辞别皇帝回曲阜。七年二月,希学上书说“:先圣庙堂廓屋坍塌,祭器、乐器、法服都不完备,请命官府来进行修治。先世田,兵后多荒芜,而仍旧征赋,请求减免。”这些都得到准允。从此以后,希学每年入朝,朝见皇帝时,其位置仅在丞相之后,每次都赐宴赐赏。
三年春,克坚以疾告归,遣中使慰问。疾笃,诏给驿还家,赐白金文绮,舟次邳州卒。
希学好读书,善于写隶书,文词典雅,烂然成章。元末战乱之后,庙宇、服装、器物都进行修复,与已往一样。洪武十四年(1381)希学逝世。朝廷命守臣致祭。
六年八月,希学服阕入朝,命所司致廪饩,从人皆有赐,复劳以敕,赐袭衣冠带。九月辞归,命翰林官饯于光禄寺,赉白金文绮。明年二月,希学言:“先圣庙堂廊庑圮坏,祭器、乐器、法服不备,乞命有司修治。先世田,兵后多芜,而征赋如故,乞减免。”并从之。自是,每岁入朝,班亚丞相,皆加宴赉。
希学子孙:孔讷、孔公鉴、孔彦缙、孔承庆、孔弘绪、孔弘泰、孔闻韶、孔尚贤、孔荫植、孔彦绳、孔承美、孔弘章、孔闻音、孔贞运等相继袭封衍圣公爵位。
希学好读书,善隶法,文词尔雅。每宾客宴集,谈笑挥洒,烂然成章。承大乱之后,庙貌服物,毕力修举,尽还旧观。十四年卒。命守臣致祭。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集
- 诗经
- 尚书
- 仪礼
- 论语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杂史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孔子家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吕氏春秋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朝野佥载
- 幻中游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抱朴子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总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词曲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