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附案·尚宝司丞应天彝先生典
应典字天彝,号石门,永康人。正德甲戌进士。由职方司主事,仕至尚宝司丞。初谒章懋於兰江,奋然有担负斯道之志。后介黄崇明见王守仁於稽山,授以致良知之学。归而讲学五峰书院。典之论学曰:“圣贤之学,在反求诸己,而无自欺。人心本体,至虚至明,纤毫私意容受不得,如鼻之於臭,才触便觉,才觉便速除去,更无一毫容忍。古之圣贤,当生而死,当富贵而宁贫贱,以至处内外、远近、常变、得失、毁誉之间,不肯稍有所徇者,以能自见其心之本体,而勿以自欺而已。人心无声无臭,浑然天理,不能不为物欲所蔽,而本体之明,终不可泯。一念觉,若鬼神之尸其兆,上帝之宰其衷,此即是不可欺之本心,充而达之,即是尽心。孟子曰:‘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充其不欺之心,至於纤悉隐微,无所不尽,事之巨细大小,俱以一心处之,而本然之体,原是不动。此圣贤学问,紧关切要处。学者知此,工夫方有着落。若徒务外,近名窃取,口耳闻见之似,以夸於人,又或知有身心之学,模拟想像,不实践下手,自欺之罪,终恐不免。”此其论学之大概也。典为人诚悫和粹,孝友兼笃,谨言慎行,廉隅修游。黄崇明称其“笃实谦虚,刻苦好学,浙中罕俪”云。(附案)
- 推荐作品: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易经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晋书
- 清史稿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越绝书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慎子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北山酒经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狄公案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春秋配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抱朴子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词源
- 牡丹亭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