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粤闽王门学案·县令周谦斋先生坦
周坦号谦斋,罗浮人也。仕为县令。自幼有志圣贤之学,从学於中离,出游湖、湘、维扬、新泉、天真、天关,以亲讲席。衰老,犹与徐鲁源相往复。其论学语云:“日之明也,必照於物,有不照者,阴霾之蔽也。心之知也,必格乎物,有不格者,物欲之蔽也。”又云:“一阳生於下为《复》,内阳外阴为《泰》,於《复》则曰‘见天地之心’,於《泰》则曰‘内健而外顺’,是可见学不遗乎外,而内者其本也。故曰‘《复》,德之本也。’惟《复》则《无妄》,而刚来主於内矣,此内健之为《泰》也。”又云:“不可於无喜怒哀乐觅无声无臭,只喜怒哀乐中节处,便是无声无臭所在。”又云:“瞑目静坐,此可暂为之。心体原是活泼流行,若长习瞑坐,局守空寂,则心体日就枯槁,非圣人之心学也。”又云:“白沙之学,以自然为宗,至谓‘静中须养出端倪’,吾人要识得静中心体,只是个澄然无事,炯然不昧而已,原无一物可着,若谓‘静中养出端倪’,则静中又添出一‘端倪’矣。且道体本是自然,但自然非意想可得,心下要自然,便不是自然也。”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尚书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公羊传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吴越春秋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春秋繁露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将苑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葬书
- 天玉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风俗演义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幽梦影
- 日知录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