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南中王门学案·副使薛畏斋先生甲
薛甲字应登,号畏斋,江阴人也。嘉靖乙丑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劾方士邵元节,降湖广布政司照磨。历宁波通判,保定同知,四川、赣州佥事副使。以忤相嵩,拾遗免。先生笃信象山阳明之学,其言格物即所以致知,慎独即所以存养,成物即所以成己,无暴即所以持志,与夫一在精中,贯在一中,约在博中,恕在忠中,皆合一之旨,此学之所以易简也。先生曰:“古今学术,至於阳明渐尔昭融。天不假年,不能使此公缕析条分,以破训诂之惑,用是学者虽略知领悟,而入之无从。区区不自量,妄意欲补其缺,会缺所闻,总成一书,名曰《心学渊源》,冀传之来世,以俟知者。”羲按,阳明之格物,谓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意在於事亲,则致吾良知於事亲之物,去其事亲之不正者,以归於正。事亲之物格,而后事亲之知至。先生之格物,以感物为格,不能感物,是知之不致。阳明以正训格,先生以感训格,均为有病。何不以他经证之?意以知为体,知以物为体。毋自欺,良知也;好恶,物也。好恶至於自慊,则致之至於物矣。不忍堂下之牛,良知也,举斯心而加诸彼,则致之至於物矣。盖至於物,则此知才非石火电光,所谓达之天下也。此正致之之法,与扩充同一义耳。格当训之为至,与神之格思同。二先生言正言感,反觉多此一转。所致者既是良知,又何患乎不正不感乎?
文集
陆子之学,在“先立其大”;朱子之学在,“居敬穷理”。学者苟能存先立其大之心,而务朱子之功,则所谓居敬者,居之心也,所谓穷理者,穷之心也,则朱、陆合一矣。
论道者,须精且详。精则理透,详则意完。如惟精惟一之语,更建中建极,一贯性善,数圣贤发明,而理始彻。岂非精耶?又本之以《六经》,辅之以四子,而意始完。然则精与详,信乎不可缺一也。若孟氏以后,历千年而有象山,有阳明,可为精矣,而享年不永,不获有所著述以示后人,虽欲详,不可得也。至於朱子,字字而议,句句而论,可详矣,然改易《大学》,而以格物为穷物之理,集义为事事求合於义,则与义袭而取者,何以异耶?循此而求之,虽欲精亦不可得也。
致知格物之说,夫子传之曾子,曾子传之子思,而有“明善诚身”之论。所谓明善,即致知也;所谓诚身,即诚意也。虽不言感物,然获上治民,悦亲信友,乃其验处,即格物也。至子思传之孟子,则述师传而备言之,而曰“至诚而不动,未之有也。”则格物之为感物,彰彰明矣。(夫不能感物者,必其知有未致,致有未尽也。故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反之者,致之也。此之谓致知在格物。)
释氏之说,欲使人离垢明心,其意未尝不善也。然不知心即是理,理不离事,而过用其意。至欲远离事物以求心,则其势必至於反性情,灭人伦,为一切袭取之法。认其所谓漠然无情者为心,至於中庸精微之妙,茫无所知,而误以幻天地,绝人道者为事。知者所宜原其意以通之,而约其过甚者以归於中,亦归斯受之之意也。
或问:“存心致知,有分乎?”曰:“致知乃以存心也。”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论语
- 孟子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旧唐书
- 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越绝书
- 徐霞客游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读通鉴论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葬书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谱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小八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中说
- 道家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词源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