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流寇大略
流寇大略
流寇始于秦之溃兵,皆耿如杞入援之师也。秦地连饥,民穷赋重,遂从寇者日繁。其始固易剪,杨鹤为三边总督,欲抚安之,既抚复叛,鹤逮谪戍,洪承畴为秦抚,剿之甚力。洪廉而勤,将士爱戴之,剿寇几尽,仅三千人,渡河入晋。晋抚许鼎臣不能御,渐猖獗,遂由中州人蜀,蹂躏弥广。用陈奇瑜为总督,寇入川,几为川兵所尽。奇瑜再主抚,遣之入秦。至秦又叛,逮奇瑜下狱,用洪承畴总督陕豫,楚蜀贼闻承畴来,大惧,尽避入终南山中。官兵围之,大帅曹某勇而骄,遽入山搜寇,为所败殁,贼复阑出楚豫间。用卢象升为总督,与承畴兵剿寇,孙传庭为秦抚,象升身先士卒,以善战称。而传庭父为边将,亦习行间,事虽与洪不合,其才自优。象升用关外兵一破寇于豫。而承畴、传庭亦时时以捷闻。寇且衰矣,边警亟,召三公入援,兵退即用象升于宣大,承畴于蓟辽,传庭于保定,而寇又复盛。传庭伪称病,逮下狱。是时杨嗣昌为中枢,疏荐熊文灿为总督,议增天下饷。初以溢地为名,盖言额外之地,楚中辽阔,或有之,而四方实无是也。有上疏争者,辄被处,遂总加之。额田中特设一少司农,理剿寇饷,俾文灿专兵事。然文灿向在闽中,幸以抚郑芝龙成功,遂谓寇必可抚,专意招降。初寇之起,纷纭无主,久之有老回回、闯塌天、满天星、翻山鹞等名,亦未着姓名。至是有张献忠、李自成辈,渐并各寇为雄长,然招献忠后兵肆凶悍,侵夺居民,每伸寇而屈民。献忠旋飏去,其势益张。文灿逮论辟,寇既复叛,嗣昌乃自请剿寇赎罪。上为赐坐设宴,赋诗以宠之。虽大帅及司道,皆得以赐剑自戮之。权重甚。杨至楚,申军令,鼓将士,一时赫然,旋败献忠,而围之玛瑙山中。献忠出战坠马,几被获,杨谓剿功可成。先是,嗣昌在阁时,议练兵十余万,各镇用以破贼,特加练饷,使浮于辽饷之数。至是,即拨辽饷以充剿寇之用。饷足而民怨已极。献忠被围久,凿山径,走入蜀。嗣昌弹蜀抚邵捷春逮论辟,蜀民为讼冤不之释也。献忠遣奸入襄阳城,与狱中大盗相通,又遣寇伪作商人,运车入城,兵器皆藏车中。至则内外相应,城立破,襄王被难矣。寇自发难以来,未尝破藩封倾重镇也。自襄阳破后,势遂滔天。闯贼李自成叉破河南府,福藩不屈,被难。闯贼得珍宝无算。其势益张。嗣昌旋殁,或云服毒,或云病疫死,而上终心怜之。明年春,闯贼再围开封府,前后且百余日。城中斗米十金,草木皮筋皆尽,及人相食。上令各路进兵,救援皆不能。至初次围城,赖大帅陈永福及其子德力战却之。至是永福父子亦被困,而河忽大溃,城没,周藩与守士诸臣皆走高丘,得免。百姓死且尽矣。或谓城中人自决坏河以便出走,然河提向高于城,以岁修俾勿坏,寇既围城,堤久不修,其溃固宜。上为之悲痛,出孙传庭于狱为总督,悉发秦晋兵从之。传庭大治兵,自谓必能破寇。上亦屡趣之出关。传庭锐而疏,寇屡伪败,以诱之深入,一战而败,军资荡然,寇遂入关,据有长安。传庭走死。先是,寇所破城邑甚多,武弁多失节,而文臣未有降者。至是秦中方伯陆之祺辈,多蒙面屈降矣。寇即由秦入晋,所至风靡。上先遣阁臣吴甡出督师。甡逡巡未行,而献贼已破武昌。旧阁臣贺逢圣死节。上怒黜甡,旋逮问谪戍。献贼所至,杀戮无孑遗。而闯贼稍减,民遂以闯贼为不杀人,至即降,几不留行。惟榆林力守,与贼杀伤相当。破城之日,皆斗死,无一降者。榆林多老将故也。寇渡河而东,阁臣韩爌、抚臣蔡懋德皆死之。平阳郡守张璘然迎降。且为之用。上遣阁臣李建泰督师,躬送之,出待以殊礼,然兵饷皆绌,选京兵从行,中途多散佚。李至真定,不能前,而寇已逼矣。李为寇同姓,得不死。传闻寇称之为叔,后复臣寇。李生平颇负重望,至此殊可恨。寇一从真定来,一破居庸关而入。京师词臣李明睿建议当迁,科臣光时亨疏阻之。又有言束宫宜出抚军于南,亦不果。上已遣阁臣魏藻德、方吕贡屯田练兵淮扬间,后以寇迫留之。群臣建议者纷纷,而城守卒无料理。十五日尚馆课庶常,十六日召对馆选,十八日寇已从通州至都,一到即破彰义门矣。内城尚未觉也。上自缢于煤山,自以身失天下不欲以衣冠见祖宗,裂冠毁冕而崩,犹书衿以不杀我百姓为戒。闻者莫不痛绝,而寇已驰骑入城矣。自成入宫,举帝后之灵,出置廷衢,传闻素棺置芦席棚中,有僧以麦饭为供,万姓无不感恸,而群臣无有拜哭者。自死难二十余人外,皆臣贼。各官报名出见,皆趋至廷中立候,竟日不许见,亦有潜身得免者。但先帝神圣,身殉社稷,千古所希。而诸臣死难者寥寥,大可恨也。大抵野史所记降寇诸臣,鲜不实者,而南都初定六等之案,总以贿赂出入及门户相仇者,则陷入之。有一星士,从梁溪来,云梁溪一友,记从逆名姓事实,详而确。余拟作一书亟往索,恐未可必得耳。案屡定屡移,盖恐一定则无从索贿,故为出入游移,留不结之案,即死难最烈者,亦必索贿乃为题请。自成每登御座,即眩,人皆知其无成者,是或邀神灵以呵护云。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论语
- 公羊传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陈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政书
- 史通
- 儒家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春秋繁露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兵家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邓析子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释家
- 了凡四训
- 中说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文子
- 尹文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曲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