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李邦华
李邦华
李邦华,字懋明,江西吉安吉水人。万历三十二年甲辰进士,授知泾县。壬子擢御史,巡按浙江,有风节。时甘陵南北部之隙已启,群小争攻东林、西北诸正人,公为邹忠介门人,又同里,人多忌之。公又别白邪正,不少假借,遂倡流言。目公与周起元辈五人为五鬼。既而德清秉政,逐东林、西北无虚日,或劝公少委蛇其间。公曰:宁为偏枯之学问,莫作反覆之小人。时论益忌公。丁巳出为山东参政,病免。天启元年,即家起为光禄少卿,屡以病请。二年升佥都御史,巡抚天津。三年升兵部右侍郎。四年复称病归。时方魏忠贤用事,崔呈秀等,欲举诸名贤,一网打尽之。作天鉴、同志、点将等录。天鉴录,公名居前。督辅孙承宗拥重兵在关外,请入朝面奏一切边事。或言承宗且兴晋阳之甲,公为内主。忠贤怖,逐矫旨勒承宗还镇。御史倪文焕遂疏公东林死党,革职谪戍岭南。及崇祯元年,起公为工部左侍郎,即督河道,升兵部右侍郎,复以病去。己巳起南京兵部尚书。丁忧。癸未起南京都察院都御史,再疏坚辞。闻京城困,辞家日,为文告先临淮王,矢以身殉。时献贼陷武昌,骎及江右,公上保江南策。谓长江衣带,非仅保守九江、守安庆,可恃无恐。今宜增兵以扼险,江抚驻九江,赣抚驻吉安,以壮虎豹当关之势。往东策应,责在监司。上嘉纳之。会掌院刘宗周以救科臣熊开元,忤旨罢职,朝论谓总宪百司之长,非竭方元老,不堪任。特简公为左都御史以代之。公既莅任,申明宪约,榜绝馈遗,疏荐成勇、叶廷秀,清风亮节,可当大用。甲申贼势甚急。上日一召对,公密奏请皇上固守祉稷,效死勿去,效仁庙故事,命皇太子抚军旧京。又密奏二王分封江南,以壮东南之势。上为之心动。俄而中允李明睿议南迁,科臣光时亨劾之。朝议哗然。遂并寝监国分封之议。而大事亦去矣。至三月十五日,贼已逼近京师,公趋阁中,奏请发帑,召集朝绅乡衮居民,不问大小老弱,悉令守城,亲冒矢石以固吾圉,乃首相魏藻德尚作退食夔龙态,候久不出。出而仅曰:事未必至此,老先生且姑待。公尔时声色俱厉,痛哭流涕以道,卒不悟也。十八日,贼攻城甚急,无兵无饷,羸卒守埤,中官为政,奸细满城。公言既不得行,复躬率诸御史上城巡视。诸珰矢石拒之,不许久。公道遇太常卿吴麟征,握手挥涕,誓死国难。十九日闻上变,公南向痛哭,携册印冠带,入吉安会同馆对文丞相再拜,矢志题绝命诗。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日骑箕天上去,儿孙百代仰芳名。又自赞云:堂堂丈夫,圣贤为徒,忠孝大节,矢死靡他。遭国不造,空负名谟;临危授命,庶无媿吾。君恩莫报,鉴此痴愚。题毕。遂自缢死。尸五日后乃得殓云。公性介特,寡言笑,不尚华侈,举止严重,居官四十余年,重名节,励廉隅,萧然寒素,虽位望崇隆,为海内山斗,退然不胜,至值事变,临利害,屹然如山;不可摇夺。南都赠公吏部尚书谥忠文,祀旌忠祠。
论曰:忠文公固理学经济,忠节兼全之名臣也。虞山钱氏云,忠文三管戎政,大有建白,惜不得伸其志。迨贼逼京师,欲奉太子南渡,朝议纷纠,卒至莫救。忠言不用,而以死继之。所谓竭其股肱之力,而继之以忠贞者也。公请皇储抚军,俟之,夜作诗,有句云:五龙候日影,一马听江声。及请二王分封,亦有诗云:剪桐天子贵,画策老臣才。慷慨悲凉,声泪迸咽。彼时亨固罪不容于死,若逋州相又可胜寸磔哉。
一云:公闻难曰:主辱臣死,臣之分也。夫复何辞!但能得为东宫导一去路死,庶几可以无憾已矣。势不可为矣。乃题堂堂云云。因走入文丞相祠,再拜吟人生诗句云云。大哭三声而缢。死三日后,颜色不变,贼至,见其冠带危坐,争前执之,乃知其死,惊避去。诸书载文祠缢,启祯录载自文祠返寓缢,或云文祠饮药卒。
施邦曜
施邦曜,字尔韬,号四明,浙江绍兴余杭人。万历己未进士,除武学教授,升国子监博士、工部营膳司主事。天启甲子,典云南试,迁员外郎。丁丑出为漳州知府,以廉干称。擢本省布政司参政,四川按察司使。崇祯戊寅,进光禄寺卿,通政使,免官。癸未,起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公见人心瓦解,寇贼所至,非降即逃,所以然者,由官吏朘削,早失民心,以致临事溃散;此有司罪也。察司之责,在巡按、御史。于是上实图察吏安民疏。大略言巡按权重,宪纲所载,明言奸贪蠹政害民者,随即拿问。又六品以下官,有犯取问明白,从公决断,以实奏闻。今巡按考察官吏,但呼名过堂,未见拿问一人,即有一一参劾,需之复命,近即有不时参劾之旨,不过取单寒者塞责。今民命倒悬,在于呼吸之间,安得为此文具。考察官吏,必须当面发落某官称职留任,某官不称职斥逐,某官奸贪蠹政害民拏问,巡历府县立时分别,庶几人情震悚。然其要在反求诸身,必赃罚不取,土仪不问,谢荐不收,先自治而后可以治人。否则受赃之律,身先犯之,恶能以法绳人。又曰:得一良吏,胜于得一名将。去一贪吏,即去一民贼。奏上,天子嘉之。敕巡按御史依奏,着实举行。甲申春贼逼京师,公慷慨自誓曰:此臣子授命之日也。城既破,问仆曰:倪尚书安在?侦之。还报曰:自尽矣。公绐之曰:若等候此。吾即往冠服视倪也。遂入内,久不出。探之,已自缢死。题诗于几曰:愧无半策匡时难,但有微躯报主恩。南都赠公左都御史,谥忠介,祀旌忠祠。总宪刘公宗周,哭以诗曰:淮南一别燠垂寒,再拜班荆话屡酸。国难敢忘婺妇纬,时危转忆菜根盘。身担风纪纲常重,节自平生问学安。白马岩前池畔草,永存规矩奉轮般。
编年载公缢时,仆解之复苏。公叱曰:若知大义,毋久留我!乃更饮药而卒。然他书俱载缢。
先帝遐升,九列中最先自尽者,倪文正与公,皆越人。后又得一周文节。二十一人中,而绍兴乃三人。其后则刘都宪、祁佥都、余庶子等不绝书也。盖浙东诸郡中,绍兴士大夫尤以文章气节自负云。建文死难诸臣,多出江西。数年来亦复然。而越州次之。吴及闽又次之。呜呼!盛矣。
自缢诸贤,宛转数四,未免葛藤。惟忠介最为直捷,从容慷慨,两兼之矣。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金史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史评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说苑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慎子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茶经
- 随园食单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官场现形记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列子
- 抱朴子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