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张献忠屠武昌
张献忠屠武昌
癸未五月,总兵方国安率兵扼蕲州,武昌武备废弛,闯、献交窥江汉。时议募兵守城,而库藏空虚,楚王有积金百万,三司请贷,王不许。大学士贺逢圣家居倡义,捐赀募兵,适承天德安溃兵俱下,楚王尽募之为军锋,以长史徐学颜领之,号楚府兵。献忠沿江而上,破汉阳,临江欲渡,武昌大震。议彻江上兵,撄城守。参将崔文荣曰:守城不如守江,守江不如守汉,磨盘煤炭诸州,浅不过马腹,纵之飞渡,而婴城坐困,非策也。议者不从。贼果从煤炭洲而渡,直逼城下。文荣御之,少有斩获,贼攻武胜门,文荣率诸军拒之,多杀伤。壬戌,楚府新募兵为内应,开门迎贼,文荣跃马持矛大呼杀贼,贼攒刺之,洞腋死。贺逢圣与文荣俱守武胜门,城陷归,衣冠北向再拜,以巨舟载其家,出墩子湖,至中流凿舟,全家溺死。逢圣尸沈百七十日不坏。十一月始葬。楚府长史徐学颜,方署江夏县,与贼格斗,左臂断,右手尚持刀不仆,为贼支解,合门殉难二十余人。都司朱士鼎被执,贼强以为总兵官。士鼎戟手大骂,贼断其左右手,弃之江滨。士鼎縳草于臂,作书毕乃死。兴都留守沈寿崇,及武昌通判李毓英,武昌知县邹逢吉,嘉鱼知县王良鉴,皆死。楚宗多从贼者,献忠执楚王,尽取宫中积金百余万,辇载数百车不尽。楚人以是咸憾王之愚也。献忠以箯舆笼王,沈之西湖。湖水涌沸,久之乃死。贼亦异之。王之先乃太祖第六子,洪武三年封,至是始遭难,其富可知。贼屠僇士民数万,投尸于江,尚余数万人,纵之出城,以铁骑围而蹙之。江中浮尸,蔽江而下,武昌鱼几不可食。其余民数百,悉断手足,毁目鼻,无一全形者。献忠遂据武昌府。僭称武昌曰京城。伪设六部五府。铸西土之宝,开科取士,殿试取三十人为进士,授即县官。初,李自成兵临汉阳,不克,闻献忠取之,自成怒,榜示远近,曰有能擒献忠献者,赏千金。及闻取武昌,复遣人贺之曰:老回回已降,曹、革、左皆被杀,行将及汝矣。献忠惧,卑词以答,求彼此为援,多赉金宝使于自成。自成留其使,献忠恨之。
遗闻载贼从鸭蛋洲渡,武昌知县邹逢吉死之。而史略则云从煤炭洲渡,未知孰是。
贺逢圣,字克由,号对扬,武昌江夏人。父亨阳,潜心理学,所著有思聪录、人模样等书,公为诸生,受知督学邹迪光,而熊尚文尤奇。公与熊廷弼并见赏爱。或问二公优劣。答曰:贺生夏瑚商琏,熊生干将莫邪。后其言竟不爽。廷弼领解,公不与,迪光赠以五千金,为三年膏火计。万历癸卯,捷贤书,屡上春官,不第。选应城教谕。丙辰登进士,殿试第二人,除编修。壬戌分试得华允诚等,公居乡与廷弼颇不合,后廷弼将被罪,楚绅梅之焕、满朝荐以廷弼冤,疑公意有异同。公曰:讵以小嫌介意,遂援笔具草,而已不可救矣。会杨忠烈劾忠贤,忠贤切齿,楚人犹慕公清望,语之曰:各省俱建生祠,惟贵乡湖广实无功德。公曰:此地方官事,非某所敢知。珰默然。遂借南畿主试之推,削公籍。崇祯初,补南京祭酒。丙子入内阁,戊寅致任。后二年,再召入,与首辅勃溪不合,寻告归。上召便殿宴饯,公伏地悲泣,上亦恻然动容。同官陈演大呼曰:逢圣有罪,不可引动天泪。公掩涕起侍,赐冠履、坐蟒衣一袭,遣官护送回籍。时壬午岁也。明年癸未,贼破蕲州、黄麻,烽火速鄂城,武昌大震。公以死守劝当事,其门人大冶尹如翁心忧公,特驰三百里往谒,挟一僧帽、一袈裟微讽之。公以见危授命对。五月十九日,献忠攻武昌,二日不下,会报监军杨王基升郧抚,遽移营渡江,兵势单弱,贼遂从汉阳门入,城陷,乃二十二日也。公服御赐冠履蟒衣,诣楚王府,将奉王同死。至则藩府为献忠窃据,王已不知所在。公遂见执。乃曰:我欲亲见献贼,骂之死。众不令见,公乃北向五叩头毕,遂投缁阳桥下而死。夫人危氏、子觐明,皆死之。仲子光明,守八分山墓,闻难来奔,又死之。两子媳,一曾氏,一陈氏,孙三人,皆死。一仆萱命,相依七日,竟死之。合门就义者二十余人。公既殁,大吏招魂祭葬,公八阅月而尸出,面目如生,冠缨不绝。诸生尹如翁,归大冶,城破被执,不屈而死。其父孝廉珩,博学负气节,先避地吴中。公死,上感悼,命礼官议恤,会遭国变,南京谥公文忠。
江阴冯生云:贼将尽杀城中男女,逢圣谓之曰:汝何不杀我?免杀许多百姓。贼不忍加害,送至献忠老营,亦不忍杀。逢圣曰:速杀我一人,其余百姓无罪。献忠曰:依汝言,全了他尸罢。盖欲驱民入江耳。此与前传小异。
一云:献忠以武昌民众,不能顿杀,开城驱之入江,焚香三枝,与众刻期。如香尽而犹在城内者,尽杀。民争趋出。蹂死万计,不能出者,杀之。凡驱民三十万,溺之于江。江水尽赤,浮尸千里。予是时闻有流至镇江者,真人间大凶贼也。有自楚来者云:献忠将屠武昌时,大雨如注,雷声轰烈,献忠驰马呼曰:上天怒得紧了,何不快杀,遂如砍瓜截菜者然。数十万众不能遽杀,乃启城逼入江中。献忠每自云:我是黄巢后一人,又云,我比黄巢杀人更多。其凶忍残暴,无复人理如此。
时武昌一人,平居好善,城破跃入江中,止见桑田,初不知水,步行三十里,至青山峡,登岸抵家,竟无恙。人咸异之,即己亦不知其故。至今犹在益力行善事。一云:逢圣朝服投江死,门生大冶尹如翁从之。是贺、尹同死也。而此云归大冶云云,似小异。
前载贺公以巨舟载全家溺死,是一门同日死也。而野乘所载,止云同日危夫人、觐明之死,余先后不一,似与史略小异,姑兼记之。
先是,崇祯五年,襄阳地震,武昌震而且陷。及十五年壬午冬,自成破襄阳,至是,献忠又屠武昌,俱不出一纪。然则地道本静,而震动不已。是失其常矣,能无灾变乎?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论语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正史
- 汉书
- 后汉书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辽史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奉天录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医家
- 农家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园冶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齐东野语
- 艺文类聚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了凡四训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老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别集
- 冰鉴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