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移宫一案
泰昌八月初一日登极时,公在兵科,近瞻天颜,无病容也。初四闻不豫,初八日病甚。十一日固欲出见群臣,则神采大可駴矣。长安传闻某日郑妃进姬侍八人,帝疾甚,骇闻。郑固时侍帝侧,命内医崔文升进药,药固下痢剂也。帝一昼夜近三、四十起,遂支离床褥间。郑同选侍日以看视为名,邀有封太后旨,谕内阁方从哲登礼部;少宗伯孙如游疏请收成命。时公署礼科印务,将疏论,门人徐养量止之。至十四日,有郭、王二皇亲遍谒台省,泣诉宫禁危状,谓帝势必不起,郑贵妃与李选侍日于帝左右,一图太后、一图后。其浼熹宗附己,勒以先帝要封太后。此时两妇盖环弄两朝于股掌之间矣。诸宫侍俱不得近,并传熹宗时时向人泣,谓皇爷素固健甚,今诸奴捉弄如此,如何了此?十五日御史左光斗会议,请诸大老约贵妃侄郑养性礼请贵妃移宫。十七日,上召阁部科道入。曰几夜不得睡,日食粥不满盂。十九日,公从大臣再问安后,则闻头目眩晕,身体软弱,不能动履之旨矣。二十二日大臣入,上曰朕在东宫,饮食不调,至今四、五月始愈,登极后劳着些,又未得静一静。今大病服药无效,阁臣刘一燝、孙宗伯言及封李选侍仪注。上曰:是事朕有年,生育多,伏侍久。二十六日再召,上音吐犹亮。二十九日甲戌召见,则曰:朕难了国家事,卿等为朕尽心分忧。与朕辅皇长子为尧舜之君。又曰:朕寿宫要紧。大臣共对曰:圣寿无疆,何念及此。适内帷幔中一小竖从上耳语,摇手不应,忽一穿上红妇人张手,从光宗前挟熹宗入,嘈嘈者久之。熹宗滞帷幔间,若推之出。熹宗失色。忿向光宗曰:皇爷爷要封皇后,我等为上请急,或误也。是日凡三召见,赐请臣酒饭。李可灼进药。九月乙亥朔五更帝崩。公从大臣趋干清宫,守阍者将挺固阻不容。公大骂奴才,皇帝召我等,今已晏驾,皇长子小,你们据住门不容宰相入,意欲何为?阍者却,乃入哭临,请见今上。上久不出,再四请,乃得见。共呼万岁。诸臣请初六日吉登极,因奉上诣干清宫门首,诸臣请到文华殿,受诸臣三呼礼毕,导至慈庆宫。顷奏事,中宫公拥上行。交付辅臣刘一燝捧左手,英国公张惟贤捧右手,甫到中宫,诸珰从寝阁内出者,共喝你们拉小爷那里走。急请回宫。上小害怕,固欲夺上。八公亦喝之曰:胡说;殿下是我等主,我等是殿下臣子,四海九州都是臣子,殿下怕什么。共拥上行过干清宫门。西向坐。诸大臣叩头慰安。因请登舆,拥到文华殿上,仍西上坐。诸臣行五拜三叩头礼。嵩呼毕,拥人慈庆宫。刘一燝奏曰:干清宫尚未净,请殿下暂居此。令李选侍出宫讫,乃归干清宫。公出与左光斗、太宰周嘉谟语,李选侍无恩无德之故,必不可令上同居。周乃莫移宫公疏。初四日既得旨,而选侍听李进忠谋,必欲挟上,母子同宫。且欲垂帘称制。有中使来公曰:选侍移宫否?其人答曰:莫讲移宫了。母子一宫好,如何要两处住。李娘娘恼得狠。今日请小爷讲明白同住,并欲问左御史,武氏之言是如何说?公曰:殿下在东宫,是皇长子。今日皇帝,选侍非太后,如何召得皇帝。选侍顺旨移宫,后日等我辈与他奏请封号。若抗据未便,怒目视之。其人还。传闻至初九、十二始移宫。公急促相臣方从哲曰:圣上明日登极矣,无复住东宫礼,相公当上揭急促移宫。方云:到初九、十二也罢。公曰:但苦上无住处,如到干清宫,前日以李在而出,今日仍在而入上,何如前日不出。方曰:就在东宫,住住无害。公曰:前日以皇长子而就太子之宫,可明日为天子矣,世间那有天子逊宫人之礼,且此干清宫自祖宗相传,是天子之居,即圣母在,止当居坤宁宫。太后居慈宁宫。选侍何人,而居干清宫不移耶?时诸珰中有言先帝旧宠,从容些也罢。公曰:诸大臣是受先帝顾命者,先帝是欲先顾其子,岂有先顾其嬖媵之理?便请选侍到九庙前去讲,汝是食先帝饭的,是食李、郑二家饭的,须抬我去杀了便罢。不则今日不移宫,死不出也。闻李进忠盗承应库银几尽,是必欲盗尽干清宫之宝乃已耶!争论声彻帝座,上遣中官传旨移宫。李即移宫,李进忠、刘逊、刘朝等,并以盗藏被缉。明日上乃正干清宫升殿,陕西抚臣奏黄河清五日。
予按郑贵妃慧人也,神宗宠之,生福王;李选侍郑党也,光宗宠之。当光宗登极,郑、李进美人等,遂致不起。光宗崩,李选侍犹居干清宫,欲与熹宗同居,邀封后,垂帘称制;而杨、左等以选侍素无德,又非生母、嫡母与养母,恐有武氏之祸,必欲令选侍出干清宫,不与熹宗同居,竖议甚正,未免稍激,遂为群小所忌,而祸自此始矣。
- 推荐作品: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仪礼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隋书
- 宋书
- 魏书
- 周书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北溪字义
- 素书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庄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亢仓子
- 别集
- 冰鉴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