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要点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杂家著作,又称《吕览》。全书贯彻了吕不韦的思想文化观念及政治主张。战国末期政治上统一的趋势加强,各家思想也迅速走向融合,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吕氏春秋》,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今人眼光衡量,《吕氏春秋》一书的写作目的,是为了综合各家学说之长,指导秦国统治阶级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并实现长治久安。它对各家学说实际上是有所吸收,有所扬弃,主要是吸收其中比较合理,,进步和有利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内容。因而它是杂而不杂,宗旨明确。
《吕氏春秋》明确声明它是集腋成裘。不管哪家哪派,只要是好的思想都要综合进来。体现了黄老的优点与包容性。《用众》篇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吕氏春秋》对先秦各家各派着重审视其优长,偏重于汲取其精粹,力图超出门户之见,它说: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责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此十入者,皆天下之豪士也。由于《吕氏春秋》有这种兼容并包的眼光,故能取精用宏,融汇百家,以道贯之。
《吕氏春秋》继承发扬齐万物思想认为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统一后,才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一穴。统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批判吸收的过程。所以,《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例如,儒家主张维护君权,这种思想被《吕氏春秋》吸收了,但是它是以独特的面目出现的。它主张拥护新天子,即建立封建集权国家。它说:今周室既灾,而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孔子主张维护周王朝的一统天下,但并没有强调专制问题,《吕氏春秋》却有了执一、抟这样的观念。执一和抟就是中央集权。这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又如对墨家思想,《吕氏春秋》对墨子提倡的节葬观念是赞同的,所以,它对当时厚葬的风气进行了批评:愈侈其葬,则心非为乎死者虑也,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为荣,俭节者以为陋,不以便死为故,而徒以生者之诽誉为备。但是,,墨子是主张非攻的,即反对战争的。《吕氏春秋》便对此进行了批驳: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无道而罚不义也。攻无道而伐之义,则福莫大焉,黔首利莫厚焉。禁之者,是息有道而伐有义也,是务汤武之事而遂桀纣之过也。《吕氏春秋》主张兴义兵,义兵至,则邻国之民,归之著流水,诛国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远,得民滋众,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吕氏春秋》认为,一味地反对战争是没有意义,并且是不对的,正义的战争,即攻无道而伐不义的战争,,不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还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这实际是为秦国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辩护。
在物质的起源问题上,《吕氏春秋》把宋尹学派的精气说拿过来加以发展。宋尹学派认为: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而《吕氏春秋》说:万物所处,造于太一,化于阴阳。这就是说,太一是万物的本源,世界万物都是从太一那里派生出来的,并由阴阳二气变化而成的。太一是什么呢?它说: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道也者,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道就是太一,太一就是精气。由这里的论述可以明显地看到老子的影响。,《吕氏春秋》认为,由精气派生出来的万物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与物变化,而无所终穷。上至天上的日月星辰,下至地上的草木泉水,都在不停地运动。天为高矣,而日月星辰云气雨露未尝休也。地为大矣,而水泉草毛羽裸鳞未尝息也。但值得注意的是,《吕氏春秋》把物质的运动看作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
在社会历史观上,《吕氏春秋》继承了黄老的进步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这就是说,历史的发展是一环扣一环的,今之视者,亦犹后之视今,无古不成今。了解过去,有助于了解今天。但是,了解过去并不意味着拘泥不变,恰恰相反,当时代变化了,相应的法规、政策等也应该变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它还用两个寓言故事来说明这一道理: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入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以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救剑若此,不亦惑乎!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这两则寓言都见于《察今》。前一则就是我们很熟悉的刻舟求剑。这两则寓言故事都是讽刺那种泥古不知变的人,,这也是生动地表现了《吕氏春秋》的历史观。
《吕氏春秋》继承了老庄的无为思想,主张巩固政权在于清静无为,有道之主,因而不为,虚静以待。,只有这种无为、虚静,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由境界。《吕氏春秋》还表现了一定的音乐美学思想。它将音乐的产生与宇宙万物联系起来,提出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又从心物感应关系,论述了音乐产生的心理过程。提出了适的概念,强调要音适和心适,才能获得美的感受。
- 推荐作品: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辽史
- 陈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岭外代答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说苑
- 盐铁论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吴子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古画品录
- 园冶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庄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刘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