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版本
现存《论衡》有八十五篇,与《后汉书·王充传》的说法吻合。 但王充在《自纪篇》中却说吾书百篇,吾书亦才出百,可能《论衡》原有百篇以上,到范晔写《后汉书》时仅可见到八十五篇了。王充死后,《论衡》 最初由蔡邕、王朗二人传世,以后辗转流传,篇目有所佚失是完全有可能的。
《论衡》见于著录较晚,《隋书·经籍志·杂家》著录《论衡》,二十九卷,《旧唐书·经籍志·杂家》著录《论衡》,三十卷。二者相差一卷,可能是从二十九卷中分出《自纪篇》单为一卷的缘故。自此以后,见于著录的《论衡》多为三十卷。《论衡》在宋代以前无定本。北宋庆历五年,进士杨文昌用当时流行的俗本二十七卷与史馆本三十卷对校,改正涂注一万一千二百五十七字作序刊印,称为善本。百余年后,南宋孝宗乾道三年,会稽太守洪适又据杨刻本复加校订重刻。,这两种宋版《论衡》目前仅存残卷。
现在收藏于北京图书馆的宋本《论衡》,经元、明两代不断修补,是今存最早刊印的全本。另有《新刊王充论衡》十五卷本八册,是明朝初年坊间据宋乾道三年本刻印的,这两种刻本均未流行于世。流行较广的是明嘉靖十四年吴郡苏献可刻印的通津草堂本《论衡》。以后的版本很多,都是根据这个本子刻印的,只是有些刻本据宋本补足了缺页。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孝经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大学
- 易传
- 史记
- 三国志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梁书
- 辽史
- 南齐书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别史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政书
- 通典
- 史通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小窗幽记
- 国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潜夫论
- 孙子兵法
- 素书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慎子
- 邓析子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古画品录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二刻拍案惊奇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韩湘子全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别集
- 浮生六记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