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贵言
越剑性锐,必托槌砧以成纯钩;楚柘质劲,必资榜檠以成弴弓;人性虽敏,必藉善言以成德行。故槌砧者,夷不平也;榜檠者,矫不正也;善言者,正不善也。
人目短于自见,故借镜以观形;发拙于自理,必假栉以修束;心暗于自照,则假言以策行。面之所以形,明镜之力也;发之所以理,玄栉之功也;行之所以策,善言之益也。镜栉理形,其惠轻也,善言成德,其惠重也。人皆悦镜之明己形,而不慕士之明己心;人皆欲栉之理其发,不愿善言之理其情,是弃重德而采轻功,不亦倒乎?为衣冠者,己手不能,则知越乡借人以制之;至于理身,而不知借言以修其行,是处其身轻,而于冠重,不亦谬乎?
君子重正言之惠,贤于轩璧之赠,乐闻其过,胜于德义之名。故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申叔一言;范献贱万亩之田,以贵舟人片说。季路抱五慎之诫,赵盈佩九言之箴。以此观之,轩璧之与田邑,岂能与善言齐价哉!
夫桓侯不采越人之说,卒成骨髓之疾;吴王不听枚乘之言,终受夷灭之祸。夫人之将疾者,必不甘鱼肉之味;身之将败者,必不纳忠谏之言。故临死者,谓无良医之药;将败者,谓无直谏之臣。而不听善言,是耳聋也,非其耳之有塞,善言不入耳乎?
是以明者纳规于未形,采言于患表,从善如转圜,遣恶如去仇,正音日闻于耳,祸害逾远于身。昔尧设招谏之鼓,舜树诽谤之术,汤立司过之士,武王置诚慎之鼗。以圣哲之神鉴,穷机洞微,非有毫厘之谬也,犹设广听之术,开嘉言之路,岂不贻厥将来,表正言之益耶?以夫先圣犹能采言于刍荛,奚况布衣而不贵言乎?
故臣子之于君父,则有献可替否讽谏之文,知交之于朋友,亦有切磋琢磨相成之义。君子若能听言如响,从善如流,则身安南山,德茂松柏,声振金石,名流千载也。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正史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魏书
- 南史
- 梁书
- 辽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杂史
- 贞观政要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江南野史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传习录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中论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农家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谱录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南越笔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刘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文心雕龙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