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韬·王翼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帅师,必有股肱羽翼以成威神,为之奈何?”太公曰:“凡举兵帅师,以将为命。命在通达,不守一术。因能授职,各取所长,随时变化,以为纲纪。故将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以应天道。备数如法,审知命理,殊能异技,万事毕矣。”
武王询问太公说:“君主统率军队,一定要有得力的辅佐之人,以造成非凡的威势,想要做到这一点应该怎么办呢?”太公回答说:“凡举兵兴师,军队的命运就都系于将帅一身。将帅要掌握好全军的命运,最重要的是通晓和了解各方面情况,而无需专精某项技术。所以,用人应该根据其才能授给官职,发挥吝人的特长,随着时机的变化而变化,并使之成为一项制度。所以将帅需要辅佐人员七十二人,以便顺应天道,应付各种情况。按照这种方法设置助手,就是掌握了作将帅的道理。发挥各种特殊人才的奇异才能,就可以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武王曰:“请问其目。”太公曰:“腹心一人,主赞谋应卒,揆天消变,总揽计谋,保全民命;
武王问:“请问这方面的具体的内容是怎样的呢?”太公回答说:“腹心一人,主要负责密谋策划。应付突然事变,观测天象,消除灾祸,总揽军政大计,保全民众生命;
“谋士五人,主图安危,虑未萌,论行能,明赏罚,授官位,决嫌疑,定可否;
谋士五人,主要负责筹划安危大事,考虑形势的发展变化,平定将士品行才能,申明军纪,授予各种官职,决断疑难问题,裁定事情可否;
“天文三人,主司星历,候风气,推时日,考符验,校灾异,知人心去就之机;
天文三人,主要负责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测度风向气候,推算时日吉凶,考察吉凶征兆,核查灾异现象,观察人心的向背;
“地利三人,主三军行止形势,利害消息,远近险易,水涸山阻,不失地利;
地利三人,主要负责察明军队行军和驻止的地形状况,分析利弊得失的消长情况,观察距离远近,地形险易,江河水情和山势险阻等,确保军队占据有利地形;
“兵法九人,主讲论异同,行事成败,简练兵器,刺举非法;
兵法九人,主要负责探讨敌我形势的异同,分析作战胜负的原因,检查点验作战时的兵器,检举揭发各种违法行为;
“通粮四人,主度饮食,蓄积,通粮道,致五谷,令三军不困乏;
通粮四人,主要负责筹划给养,筹备储存,保证粮道畅通,征集军需粮秣,确保军队供给不发生困难;
“奋威四人,主择才力,论兵革,风驰电掣,不知所由;
奋威四人,主要负责选拔有才能的勇士,配发优良的武器装备,组织突击部队风驰电掣般行动,迅猛快速地打击敌人;
“伏旗鼓三人,主伏旗鼓,明耳目,诡符节,谬号令,阐忽往来,出入若神;
伏鼓旗三人,主要负责军队的旗鼓,明确视听信号,制造假符节,发布假命令以迷惑敌人,忽来忽往,神出鬼没;
“股肱四人,主任重持难,修沟堑,治壁垒,以备守御;
股肱四人,主要负责担负重要使命,从事艰巨任务,挖掘沟堑,构筑壁垒,以备守御;
“通材三人,主拾遗补过,应偶宾客,论议谈语,消患解结;
通材三人,主要负责完善将帅的不足,弥补将帅的过失。接待宾客,讨论问题,消除祸患,排解纠纷。
“权士三人,主行奇谲,设殊异,非人所识,行无穷之变;
权士三人,主要负责实施诡诈奇谋,设置绝术异技,不让敌人识破,进行无穷变化;
“耳目七人,主往来听言视变,览四方之事、军中之情;
耳目七人,主要负责通过与外界交往,听风声,观动静,查明天下形势,了解敌军情况;
“爪牙五人,主扬威武,激励三军,使冒难攻锐,无所疑虑;
爪牙五人,主要负责宣扬我军军威,激励三军斗志,使他们敢于冒险犯难,攻坚摧锐而无所疑惧;
“羽翼四人,主扬名誉,震远方,摇动四境,以弱敌心;
羽翼四人,主要负责宣扬将帅的威名声誉,以震骇远方、动摇邻国,削弱敌军斗志;
“游士八人,主伺奸候变,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
游士八人,主要负责察明敌方奸佞,刺探敌国变乱,操纵敌国民心,观察敌人意图,进行间谍活动;
“术士二人,主为谲诈,依托鬼神,以惑众心;
术士二人,主要负责使用诡诈,借助鬼神,迷惑士众,稳定军心。
“方士二人,主百药,以治金疮,以痊万病;
方士二人,主要负责各种药物,治疗创伤,医治疾病。
“法算二人,主计会三军;营壁、粮食、财用出入。”
法算二人,主要负责计算军队营垒、粮食和财用的收支情况。”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诗经
- 尚书
- 周礼
- 仪礼
- 孟子
- 易经
- 中庸
- 易传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兵家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灵城精义
- 艺术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释家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