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器用门
端砚
余屡过端溪,必登砚岩,论之详矣。石品不一,大概有三:曰岩石,曰坑石,曰黄步石。岩,上也;坑,次也;黄步,其下也。凡此皆三品之佳者论之耳,若其不佳,等为弃物,不足论也。黄步粗而有纹,善耗墨,亦善败笔,正可作良砥,非文房中所宝。坑石有二:南坑、新坑。南坑石眼青暗,新坑石眼中有朱点而亦暗,然皆体硬,叩之铿然,虽细润,久则不宜于墨。忽得一至润良材,乃复大奇,虽岩砚无以远过。岩石有三:上岩、中岩、下岩。高在山之胸乳间曰上岩,深入至与平地等曰中岩,深入至水府曰下岩。上岩石理燥渴;中岩温润宜人,岁久亦滑墨;至于下岩,则奇绝一世,石理如玉,望之似蕴德君子,循之则溜滑滋润,欲识其真,要不可言传也。若夫山心石根,韬藏深润,其大如斗,中有子石,宜笔宜墨,百年不枯,盖世之宝在是。三岩者,虽有三窍,而中则相通,其实以高下定石之等耳。人之深入也,自窍日叠木为小级道,委蛇曲折,入于黄泉。以数百人高下排比,以大竹筒传水,以干其洞。然后续膏烛幽,而施锥凿。其得之也,可以为难矣,是宜宝之。
笔
广西多阉鸡,羽毛甚泽。人取其颈毛,丝而聚之以为笔,全类兔毫,一枝直四五钱。然毫短,锋齐软而无力,止宜细书。苟字大半寸,难书矣。岭外亦有兔,其毫乃不堪为笔。静江府羊毫笔则绝佳,盖驰声于深广也。
墨
容州多大松,其人能制墨。佳者一笏不盈百钱,其下则一斤止直钱二百,商人举数则搭卖之。交址墨虽不甚佳,亦不至甚腐。交人以墨与角砚,笔,并垂腰间。
茶具
雷州铁工甚巧,制茶碾、汤瓯、汤匮之属,皆若铸就。余以比之建宁所出,不能相上下也。夫建宁名茶所出,俗亦雅尚,无不善分茶者。雷州巨方啜茶,奚以茶器为哉?
螺杯
南海出大螺,南人以为酒杯。螺之类不一,有哆口而圆长者,曰螺杯;有阔而浅,形如荷叶者,则曰潋杯;有剖半螺色红润者,曰红螺杯;有形似鹦鹉之睡.朱喙绿首者,曰鹦鹉杯。
羽扇
静江人善捕飞禽,即以其羽为扇。凡扇必左羽,取羽张之,以线索系住,俟肉干筋定,乃可用。惊,大禽也,以其羽为扇,长数尺,黑色多风,勇士用之,颇壮观。鹭羽洁白,轻质而风细,士夫多用之。以胶漆涂其筋骨而丹之,颇亦雅尚。交址人又用鹤羽,以线编比羽管,而别施柄。其说谓交址地多蛇,鹤能食蛇,蛇闻鹤羽之气,必远避之。用鹤以却蛇也。
蛮刀
猺人刀及黎刀,略相类,皆短刃而长靶,黎刀之刃尤短。以斑藤织花缠束其靶,以白角片尺许如鹞尾,饰靶之首。猺刀虽无文饰,然亦铦甚。左、右江峒与界外诸蛮刀相类,刃长四尺,而靶二尺。一鞘而中藏二刃,盖一大一小焉。靶之端,为双圆而相并。峒刀以黑皮为鞘,黑漆饰靶,黑皮为带。蛮刀以褐皮为鞘,金银丝饰靶,朱皮为带。峒刀以冻州所作为佳。蛮刀以大理所出为佳。猺刀、黎刀带之于腰,峒刀、蛮刀佩之于肩。峒人、蛮人,宁以大刀赠人,其小刀必不与人,盖其日用须臾不可阙。忽遇药箭,急以刀去其肉,乃不死,以故不以与人。今世所谓吹毛透风,乃大理刀之类,盖大理国有丽水,故能制良刀云。
蛮甲胄
诸蛮甲胄,皆以皮为之。猺人以熊皮为甲胄,其土有木叶似漆,以之涂饰,亦复坚善。猺人之剽掠,介胄者止数人,以为前行,其余悉袒裼,亦足见其易与矣。而静江乡民,未尝有甲,所以望风而遁。其间一二团聚,有皮甲者,猺人亦且避之。自猺人而西南,如南丹州、邕州、左右江峒溪,至于外夷,则甲胄盛矣。诸蛮唯大理甲胄,以象皮为之,黑漆坚厚,复间以朱缕,如中州之犀毗器皿。又以小白贝缀其缝,此岂‘诗’所谓“贝胄朱綅”者耶?大理国之制,前后掩心以大片象皮如龟壳,其披膊以中片皮相次为之,其护项以全片皮卷圈成之,其他则小片如中国之马甲叶。皆坚与铁等而厚几半寸,苟试之以弓矢,将不可彻,铁甲殆不及也。
蛮鞍
蛮人马鞍,与中国鞍不相远,但不用鞯,唯有桥、镫、贴腿耳。桥,朱黑相漆,如犀毗纹。镫,如半靴,藏足指其中。盖猺人路险,马行荆棘,惧伤足也。贴腿以皮包,下亦用毡以傅马脊。后秋镟木为大钱数十枚,珠贯而系之,如骡驴然。鞍皆大,宜于马脊,但前桥差低耳。
蛮弩
凡蛮猺之弩,状如中都之吃笪弩,盖不能弯弓,而皆能踏弩也。以燕脂木为之,长六尺余,厚二寸,博四寸许。其长三尺余,厚止半寸,不划箭槽,编架其箭于栝,故名曰编架弩。其箭剡竹为之,或用小圆竹,而皆有弩之箭户。镞如凿,或如凫茨叶,以软皮为羽,利于射高而不可以俯,射则弓易软,矢易钩,非良材也。宣州、南丹等及邕州左、右江之诸峒西南旧弩,其制作略同,其弓材则良矣。唯南丹弩,弓材为绝佳。盖南丹弩弓,其材有五:加木,上也;石木,次也;黄速、櫑,又其次也;燕脂木为下矣。加木,射愈近而激矢愈远,无末约之弊,故名曰加。石木肤理沉黑,坚类铁石。黄速、櫑发矢,声铿然也,视燕脂木,则力同而矢远倍之矣。余尝闻吃笪小弩之利,材之良,与夫抹弦掇弦,擫矢撅矢之技,颇臻乎巧。及闻静江猺人弩劲甚,矢无空发,古县之民,一闻虚弦之声,率皆奔溃,因见蛮弩即吃笪之大者耳。
融剑
梧州生铁最良,藤州有黄岗铁最易。融州人以梧铁淋铜,以黄岗铁夹盘毁之,遂成松文,刷丝,工饰,其制剑亦颇铦,然终不可以为良。
黎弓
诸猺皆以弩为长技,唯〔海〕南黎人以弓为长技。黎弓以木,亦或以竹,而弦之以藤,类中州弹弓。其矢之大其镞也,故虽无羽,亦可施之于射近。大抵黎弓正与倭弓相类,但倭弓长大而黎弓短小耳。倭弓长丈许,据弓下梢于地,平身射之,手空矢长,能以无羽之矢,命中于百步之外。黎人弓短矢重。往者黎人跳梁,官兵以竹弓御之,矢不能毙人,大为黎人所轻,彼特未遇吾劲弓耳。然南方卑湿,角弓易坏,惟竹弓可用,不劲也固宜。若蛮峒之速櫑木、加木、石木,天下之良材也,诚得是木制以为弓,虽角弓之劲,有不能当者,虽以威天下可也。
药箭
溪峒弩箭皆有药,唯南丹为最酷。南丹地产毒虺,其种不一,人乃合集酝酿以成药。以之傅矢,藏之竹筒,矢、镞皆重缩。是矢也,度必中而后发,苟中血缕,必死。唯其土人,自有解药。南丹之战也,人以甘蔗一节自随。忽尔中矢,即瞰蔗,则毒气为之少缓。急归,系身于木株,而服解药。少焉毒作,身将奋掷,于木株系身,得不掷死。否则药作而自跃于虚空,陨地扑杀耳。邕州溪峒,以桄榔木为箭镞,桄榔遇血悉裂,故其矢亦能害人。
梧州铁器
梧州生铁,在镕则如流水然,以之铸器,则薄几类纸,无穿破。凡器既轻,且耐久。诸郡铁工毁铜,得梧铁杂淋之,则为至刚,信天下之美材也。
木兰舟
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柂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豢豕酿酒其中,置死生于度外。径人阻碧,非复人世,人在其中,日击牲酣饮,迭为宾主,以忘其危。舟师以海上隐隐有山,辨诸蕃国皆在空端。若曰往某国,顺风几日望某山,舟当转行某方。或遇急风,虽未足日,已见某山,亦当改方。苟舟行太过,无方可返,飘至浅处而遇暗石,则当瓦解矣。盖其舟大载重,不忧巨浪而忧浅水也。又大食国更越西海,至木兰皮国,则其舟又加大矣。一舟容千人,舟上有机杼市井,或不遇便风,则数年而后达,非甚巨舟,不可至也。今世所谓木兰舟,未必不以至大言也。
藤舟
深广沿海州军,难得铁钉桐油,造船皆空板穿藤约束而成。于藤缝中,以海上所生茜草,干而窒之,遇水则涨,舟为之不漏矣。其舟甚大,越大海商贩皆用之。而或谓要过磁石山而然,未之详尔。今蜀舟底以柘木为钉,盖其江多石,不可用铁钉,而亦谓蜀江有磁石山,得非传闻之误?
刳木舟
广西江行小舟,皆刳木为之,有面阔六七尺者。虽全成无罅,免繻袽之劳,钉灰之费,然质厚迟钝。忽遇大风浪,则不能翔,多至溺。要不若板船,疑有脱文。虽善不能为矣。钦州竞渡兽舟,亦刳全木为之,则其地之所产可知矣。海外蕃船,亦有刳木者,则其为木,何止合抱而已哉!
柂
钦州海山,有奇材二种:一曰紫荆木,坚类铁石,色比燕脂,易直,合抱。以为栋梁,可数百年。一曰乌婪木,用以为大船之柂,极天下之妙也。蕃舶大如广厦,深涉南海,径数万里,千百人之命,直寄于一柂。他产之柂,长不过三丈,以之持万斛之舟,犹可胜其任,以之持数万斛之蕃舶,卒遇大风于深海,未有不中折者。唯钦产缜理坚密,长几五丈。虽有恶风怒涛,截然不动,如以一丝引千钧于山岳震颓之地,真凌波之至宝也。此柂一双,在钦直钱数百缗,至番禺、温陵,价十倍矣。然得至其地者,亦十之一二,以材长,甚难海运故耳。
蛮笠
西南蛮笠,以竹为身,而冒以鱼毡。其顶尖圆,高起一尺余,而四围颇下垂。视他蕃笠,其制似不佳,然最宜乘马。盖顶高则定而不倾,四垂则风不能飏,他蕃笠所不及也。交址有笠如兜鍪,而顶偏,似田螺之臀,谓之螺笠。以细竹缕炽成;虽曰工巧,特贱夫之所戴尔。
皮履
交址人足蹑皮履,正似今画罗汉所蹑者。以皮为底,而中施一小柱,长寸许,上有骨朵头,以足将指夹之而行。或以红皮如十字,倒置其三头于皮底之上,以足穿之而行。皆燕居之所履也。地近西方,则其服饰已似之矣。
- 推荐作品: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周礼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旧唐书
- 隋书
- 新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陈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六韬
- 三略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撼龙经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墨子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类书
- 世说新语
- 搜神记
- 博物志
- 剪灯新话
- 老残游记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龙城录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