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回 厉烟禁加重论罪 拟复奏附列良方
厉烟禁加重论罪 拟复奏附列良方
且说湖北程巡抚,也因接到兵部咨文,特来谒见林公,商量如何复奏。
林公当即走到会客厅,大家相见,分宾主坐下。程巡抚劈口就道:“黄鸿胪奏请加重吸烟罪一折,大人谅已过目,不知打算如何复奏?”林公说道:“黄公所奏,请置吸烟人于重典,表面而论,似觉过当,但是鸦片流毒中国,已有积重难返的趋势,好比病人经络之间,久为外邦缠扰,痼疾已深,非轻描淡写的常药所能治疗,惟有投以极猛烈的攻剂,或能力起沉疴。
黄公所奏,乃是治膏盲绝症的对症良药,不当作苛法一例看的。
要知鸦片不难于革瘾,而难于革心,常见拿到烟犯,临审时涕泪交流,精神委顿,面无人色,等到拘禁了二三月,提堂复审,虽则发长面垢,形容无初审时好看,但是涕泪全无,精神充足,问他瘾不瘾,总是回说不瘾,不过开释以后,重又吸食的,十居八九,这个就是烟瘾易戒,心瘾难革,欲革玩法的心瘾,这却非别立怵心的严法,难收效果。”
林公停了停又说:“原奏行法在一年以后,议法在一年以前,予人以涤除旧染的机会,苟有人心,尽可从容戒绝,立法虽严,定限较宽,正是救民保国的唯一良法,我知各省督抚必无异议。只我所顾虑的,一班年老吸烟的人,陷溺已深,志气昏惰,自以为死期将近,今日不知明日,初闻朝廷判定严刑,未尝不魂胆悚栗,转思期限尚宽,等到届期,或者早已寿终正寝,于是恐惧心被消极心所战胜,得过且过,依然吸食。一年光阴,容易过去,等到期限届满,急切又不能骤断,由是罹法者仍多。”
程抚一边认真地听,一边不住地点头,表示认同。他想了一下又说道:“大人顾虑周到,当用何法以善后呢?”林公很有信心地说道:“善后方法是有的,不过烟害遍及全国,欲收普及的效果,非我一人心力所能胜任,必须各直省大小官员,共矢一心,以身作则,先从官吏禁起,有烟瘾的调验,勒限戒绝,逾限仍复吸食,参革撤任,如此认真办理,极力挽回,定能革绝此大害。现在刚接到部咨,办法尚未拟定,只好缓几天再行复奏。”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心情既沉重,又着急。对禁烟之法,不知圣上采纳何种,又能否管用。
两人说罢,互相捧茶相敬,程中丞就起立告辞,林公照例送至暖阁前,拱手而别。程中丞乘轿打道回辕,不在话下。
且说林公为各直省督抚中的领袖,朝廷有了疑难紧要公事,着各督抚明白具复,最重视林公的奏折。那林公深受宣宗识拔深思,勤政爱民,黎明即起,深夜始睡,遇到重要奏折,都是亲手拟稿,惟例行奏折,才由折奏师爷拟稿呈阅画行,然后恭缮拜发。现在这件禁烟定罪案子,关系重大,当然不能假手他人,就是亲手拟稿,也不敢草率落笔,耗费了好几日光阴,详咨博访,兼行试验,底稿更换了三次,方得拟就禁烟章程六条,并戒烟良方四种,一并缮折拜发。奏折和章程无关紧要,略不详论,惟戒烟药方,足资现在禁烟当局借鉴,照录如下。
忌酸丸方不曰戒烟丸,而曰忌酸丸者,盖以既用烟丸,吞服之后,若与味酸之物同食,令人肠断而死,故以忌酸名方,使服之者,顾名知忌,不与酸味同食耳。
生洋参五钱,白术三钱,当归刁二钱,黄柏四钱,川连四钱,炙黄芪三钱半,炙甘草三钱半,陈皮二钱半,柴胡二钱半,沉香二钱忌火,木香二钱忌火,天麻三钱,升麻一钱半。
上药共为细末,加生附子七钱,米泔水浸透,入石臼中捣烂如泥,再加入烟灰一两搅匀,入面同糊为丸,如小桐子大,称见重量若干,约计平时有烟瘾一钱者,每日所服之丸,须含有烟灰一分二厘为度,余此则依此类推。瘾大则增,瘾小则减,每服必于饭前吞下,否则不验,起初三四日,宜多吞若干丸,令其微有醉意,则有烟亦不思食矣。吞至十日以后,每日减去忌酸丸一粒,用补正丸二粒,顶换吞下。
补正丸方各药分量,俱照前忌酸丸方。
生洋参,白术,当归,黄柏,川连,炙甘草,陈皮,柴胡,沉香,天麻,升麻。上药共为细末,用蜜和为丸,如桐子大,以之顶换忌酸丸。如初一减去忌酸丸一粒,则用补正丸两粒吞下,至初二则减忌酸丸二粒,又用补正丸四粒吞下,余可类推。服至忌酸丸减尽,再服补正丸十日,或半月后,连补正丸亦可不服矣。如烟瘾深重者,服一剂不能戒绝,则多服两剂,瘾亦必断。
忌酸丸加减法烟瘾深者,一经服丸戒烟,往往诸病百出,有身价者,因是复吸,致不能断瘾者,所见不鲜,今将忌酸丸对症增 减,即使服丸得病,只须照增减法,何病当添何药,另配一剂,如前法吞服。
红百痢加黄芩百芍。梦遗加龙骨牡蛎。腰酸背痛及筋骨痛等,加重木香元胡索。咳嗽加紫苑炙冬花,炙枇杷叶去毛,咳甚者加杏仁阿胶。热痰加川贝母瓜蒌霜,寒痰加半夏南星。下焦有火加黄柏知母。眼晕加丹皮白菊。小便短加猪苓泽泻。水泻加白茯苓车前。身体不虚者去洋参,换沙参,炙黄芪不必用,如无头晕者,减去天麻。气短不足者,加蛤蚧尾。气喘者,加故纸蛤蚧尾。以上增加之药,或则于糊丸时加入,或则临时煎汤于吞丸时送服,药量随症之轻重酌定。
附录简便二方忌酸补正二方,固极灵验,惟配合两剂,需钱数千文,惮于断烟者,尚有所藉口,或谓一时乏此整款,或谓配合费事。即劝人断烟者,亦未必均肯捐资,多制丸药,随人施给,刀圭虽可救病,其如畏难苟安何?故又附录两种简便良方,皆属费钱极少,而为效甚捷者。凡穷乡僻壤之地,舆台奴隶之微,苟能一念知悔,皆可立刻自医,更何畏难之有!夫人虽不好生恶死,若不于此求生,则不死于烟,即死于法,可不惧哉?用录简便二方,以便贫民采用。此二方各自为用,不相连属。
四物饮赤沙糖一斤,生甘草一斤,川贝母八钱去心研细,鸦片灰三钱,瘾重者用五钱。上四物,以清水十数大碗,同入铜锅中,加火煎二三小时,约存三四碗为度,愈浓愈妙;离火将渣漉出,取汁贮瓷瓮内,静置无人行动之静室中,每日早起及夜卧之前,各取汁一杯,以开水温服,服完一料,瘾轻者即可断绝。如烟瘾重者,可配双料煎服,将四物各加重一半分量,漉出之渣,另器收藏,毕竟煎汁服罄,烟瘾尚未尽绝,可将漉出之渣,加水重煎,十杯清水,煎成一杯,如法再服,必能断瘾。惟此方适宜于春、秋、冬三季,夏季天气炎热,煎汁容易变味,不能久贮,宜用下列瓜汁饮,功效相同,需费更省。
瓜汁饮南瓜正在开花时,连花叶根藤一并取下,用清水洗净,置石臼中捣烂,取汁常服,只须服十余日,夙瘾尽去;甫经结瓜者,连瓜捣之亦可用。此方有生克之妙用,见效更速。按本草载,南瓜甘温无毒,补中益气,截其藤,有汁极清,如误吞生鸦片者,以此汁治之即不死,是其能解烟毒,早已载诸本草,以之戒烟,不费多钱,而功效卓著。
凡劝人戒烟者,宜多取此汁,贮瓮济人,厥功甚大。
戒烟断瘾丸药方总论人之喉管有二,一曰食管,以主饮食,下达二肠;一曰气管,以主呼吸,周通五脏。气管本属清虚,不受一粒半滴之有形物质,而烟为有气无形之物,故可吸入呼出,往来于五脏,虽其气已去,而其味仍留,但人之所以得生,胥赖胃间所纳谷气,循环于经络,培养其精神。今食烟之人,其脏腑得烟气,以克谷气,故常人一日不食五谷则饥,食鸦片烟者,视五谷犹可缓,但对时不吸烟,则瘾而惫,无他,正气为邪气所制也。
按鸦片,即本草所载罂粟之浆,其性毒而淫,其味涩而滞,其色黑而入肝肾,故一吸能透于筋肉骨髓之中,一呼又能达于肢体皮毛之杪,遍身内外上下,无处不到,是以烟才下咽,自顶至踵,均觉舒畅,遂溺其中,始则由渐而常,继则由常而熟,至于熟矣,内而脏腑经络,外而耳目手足,皆必得此烟气而后安,一日无之,肾先告乏,故呵欠频作,肝因而困,故涕泪交流,肺病则痰涎并生,心病则痿软自汗,必至是时而发者,脾主信故也。彼溺乎其中者,至是而适受其困矣;然溺而知戒,不过困于一时;溺而不成,则直徇以身命,以烟气克谷气,引邪夺正,其能欠乎?果其戒之,并非难事,痛之轻者,与体之壮者,即无药方亦可断绝,兹专为受瘾深而气体弱者,立忌酸丸、补正丸两方,忌酸丸以烟灰和药为之,缘初戒时不能遽绝,故以灰代烟,重用附子,取其走而不守,能通行人身十二经,佐之以柴胡之左旋,升麻之右旋,沉香之直达下焦,四者相合,则彻乎上下表里,顷刻而能遍于一身矣。顾吸烟之人,中气必伤,中气伤则气不能化精而血衰,故用参芪以补肺气,白术以补脾气,陈皮木香以利诸气,皆所以固中气也。再用当归、连柏以凉血而生血,且连柏能救附子之毒,以生一源之水,且制二柏之火;用天麻以防气虚昏晕,用甘草以补中益气,并协和诸药。按此方气血两补,寒热并用,于理不悖,吞入于胃,行气于五脏,输精于经络,俄顷之间,即能彻顶踵,偏内外,无处不到,是以烟瘾不起,诸病不作,且有沉木二香藉附子以薰蒸五脏间,吞至数日后,再取过火之烟吸食,不独脏气与之扦格,即鼻孔闻之,亦嫌其臭矣。
补正丸,即以忌酸丸方减去黄芪、木香、附子,且不用烟灰,其余药味分量,均与忌酸丸方相同,用以顶换吞服,日减为烟之一丸以去邪瘾,增以补正丸二粒以助正气,正气日足,邪瘾自然日渐消灭,即使至重之瘾,果能痛自改悔,矢以决心,照法行之,未有不能断绝者。全身命以保余生,懔国法而免刑戮,凡有血气心知之人,有不觉悟自新,迷途早返者哉。(下略)
林公将上列药方,连同禁烟章程,专折拜发,从此严禁鸦片,雷厉风行。
但是,对于禁烟,朝内朝外,京城乡下,官吏百姓,态度各异,究竟结果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 推荐作品:
- 集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易经
- 其他经学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新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传记
- 列女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都城纪胜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帝范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练兵实纪
- 何博士备论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农家
- 天工开物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孽海花
- 狄公案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