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价值
《列女传》的成书有其重要意义。不管作者编撰此书的主观愿望如何,客观上,刘向把古代著名妇女事迹,种类相从的搜集起来,便于人们查考和研究。人类社会本是男女两性共同组成的,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是男女共同劳动的结果。在数千年的古代社会里,重男轻女,妇女压在社会的最底层,《列女传》可以稍稍提高人们对于妇女的认识。自从刘向编撰《列女传》以后,,《汉书》即立《元后列传》,《后汉书》则有《列女列传》,其后许多史书有开设记载妇女活动的专栏,创立了重视妇女历史地位的先例。所以,《列女传》在中国古代妇女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刘向编撰《列女传》,并不是为了反映客观历史进程,即不是为了作史,而是要劝讽宫闱,感悟天子,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所以全书尽管是说理寓于传人之中,但仍有一些地方记载失实,年世舛误,甚至故为异说,陈列虚事。这种消极现象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后世史家。他们有时在人物传记中掺入缺乏史实依据的神灵怪异之言、佚闻传说之辞,致使真赝杂糅,降低了传体史书的真实性。然而,这种现象的发生,,还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有着史家本身素质方面的原因,不能过多地归咎刘向其人其书。
促使妇女传记不断增多,作为占人口总数一半的群体,妇女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人类自身生产中,妇女更具有特殊的价值,作出了特殊贡献。可是在我国,一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形成以宗法制度为核心,以父系家族为细胞的私有制社会,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就逐渐被确定下来,反映在史学上,就是轻视和忽略对妇女人物的记载。《诗》《书》《春秋》虽有关于妇女的记述,但仅是只言片语。《左传》《国语》《战国策》及诸子著作中有关妇女的内容开始增多,,齐杞梁妻、鲁季敬姜和赵威后等不少妇女形象被塑造出来。司马迁认识到妇女力量的存在,承认她们对社会和家庭发展的一定作用,更在《史记》中为吕后立本纪,为其他后妃设《外戚世家》,并以较多的笔墨叙述了巴清寡妇、齐女缇萦及卓文君等妇女的故事,影响很大。然而以上诸书多未著一人之生平,只是旁见侧出,也没有区分类别。
刘向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司马迁的进步观点,通过《列女传》的编撰,最早有意识地为妇女立传,并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体裁结构⑺。在此之后,史家逐渐注重对女性人物的记载,随时缀录,代不乏人。盖凡以列女名书者,皆祖之刘氏⑻。无论是纪传体史书中的《列女传》,还是野史杂传和地方史志中的妇女列传,都曾受到刘向《列女传》的启示和影响。
《列女传》撰成后数十年,班固著《汉书》,除设《高后纪》和《外戚传》外,独列《元后传》,所记女性比《史记》要多。《汉书》还受《列女传》编撰主旨影响,增加了劝诫教化的色彩。其后陈寿《三国志》仍为后妃立传。到了南朝宋时,范晔著《后汉书》,除了立《皇后纪》,又仿刘向《列女传》,在书中为皇族妇女之外的各阶层妇女设《列女传》,,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专在一操,但又重贞女亮明白之节,立传原则、编撰形式几与刘向相合。《后汉书》设《列女传》,后史因之,成为定则,《晋书》、《魏书》、《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以及《新元史》、《清史稿》等,都设有《列女传》。
实际上,早在范晔之前,东汉后期的《东观汉记》已经仿刘向《列女传》,为皇妃以外有嘉言懿行的妇女撰写了传记,三国时吴国谢承《后汉书》也为妇女设了专篇。这些想必都曾对范晔著书起过参考作用。
在《列女传》影响下,野史杂传中的妇女传记也相继问世。晋皇甫谧《列女传》、杜预《女记》,南朝宋虞通之《妒记》,明解缙《古今列女传》,清刘开《广列女传》等,都是其中有名的著作。在其他类型的传体史书中,也有系统的妇女传记出现。它们在著述宗旨、内容选择和编写体例上,,向《列女传》取资不少,一般既重贞节孝义,又重才学文辩,既随举一事而为之传,又包举一生而为之传。《益部耆旧传》里《杨子拒妻》一传,所述故事,就颇似《列女传》中《鲁季敬姜》传主的通达知理,匡子过失。有的还借鉴了刘向君子谓、君子曰的发论形式和引《诗》证事的方法。如皇甫谧《列女传·庞娥亲》的传末,,先是用玄晏先生以为……引出议论和评述,然后以《诗》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相证,说是娥亲之谓也⑼。
许多地方史志也设《列女传》。清代杨传第说:刘向著《列女传》,范晔《后汉书》因之为史家成式,下逮郡邑志乘⑽。拿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来讲,这部我国现存最早的方志,虽未立列女之目,但却列有先贤士女,收入巴蜀地区汉魏间人物200余名,而女子即占其中1/5强。它的撰作方式全仿刘向《列女传》,赞似《列女传》颂,注实为各人传记,语言风格也有《列女传》的影子。
宋、元以后,随着方志学的发展,各种全国一统志、省通志、府州县志和乡镇村志,几乎都置《列女传》。章学诚曾总结修志经验,依据刘向《列女传》,制定了一些编写方志《列女传》的条例。在《永清县志·列女列传》序例和《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二书》中,他提出,列女之名,仿于刘向,非烈女也,主张并援刘向之例,,苟有才情卓越,操守不同,或有文采可观,一长擅绝者,不妨入于列女。谈到论赞,他要求参用刘向遗意,列传不拘一操,每人各为之赞,各为论列。关于每传章首的表述方式,他指出,《后汉书》有失列女命篇之义,应仿刘书,云某氏,某郡某人之妻,不当云某郡某人妻某也。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刘向《列女传》在当时的重要作用。
刘向编撰《列女传》,除了节烈孝义,还大量收录通才卓识、奇节异行甚至反面的人物,范围很广。但是,随着封建专制政治的发展,纲常名教势力的加强,在正史以及杂传、方志的编写中,史家几乎并失刘向之例,专从节烈载笔,列女逐渐变成烈女。对于这种取舍标准的变化,清代人已经有所认识。《明史·列女传》序说:刘向传列女,取行事可为鉴戒,不存一操。,范氏宗之,亦采才行高秀者,非独贵节烈也。魏、隋而降,史家乃多取患难颠沛,杀身殉义之事。章学诚更明确指出:后世史家所谓列女,则节烈之谓,而刘向所叙,乃罗列之谓也。⑾当然,刘向《列女传》中的节烈妇女也有十几名,约占全书的1/10,集中于卷4《贞顺传》和卷5《节义传》中,这为日后《列女传》变成《烈女传》埋下了病灶,妨碍了历代杰出女性才能和贡献方面史料的开拓。
最后还应指出,刘向《列女传》能够对古代史学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是与它的广泛流传分不开的。有了官方的首肯和提倡,加上成书形式可取,此书一出,即迅速传布,甚至远及西域。《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有分《列女传》书的残文。在内地郡国,东汉盛行以它作为石刻画像的题材。山东嘉祥武梁祠画像中,有梁节姑姊、齐钟离春、楚昭贞姜等9事,皆本于《列女传》。,《列女传》还受到东汉学者的重视。班昭曾作注释,马融亦为之训解,使它得以广泛流传,历久不衰。今有《四部丛刊》本《列女传》。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孝经
- 孟子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逸周书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三略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名贤集
- 龙文鞭影
- 西京杂记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中说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