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司训
教官某甚聋,而与一狐善,狐耳语之亦能闻。每见上官,亦与狐俱,人不知其重听也。积五六年,狐别而去,嘱曰:“君如傀儡,非挑弄之,则五官俱废。与其以聋取罪,不如早自高也。”某恋禄,不能从其言,应对屡乖。学使欲逐之,某又求当道者为之缓颊。一日执事文场,唱名毕,学使退与诸教官燕坐。教官各扪籍靴中,呈进关说。已而学使笑问:“贵学何独无所呈进?”某茫然不解。近坐者肘之,以手入靴,示之势。某为亲戚寄卖房中伪器,辄藏靴中,随在求售。因学使笑语,疑索此物,鞠躬起对曰:“有八钱者最佳,下官不敢呈进。”一座匿笑。学使叱出之,遂免官。
异史氏曰:“平原独无,亦中流之砥柱也。学使而求呈进,固当奉之以此。由是得免。冤哉!”
朱公子子青《耳录》云:“东莱一明经迟,司训沂水。性颠痴,凡同人咸集时,皆默不语;迟坐片时,不觉五官俱动,笑啼并作,旁若无人焉者。若闻人笑声,顿止。日俭鄙自奉,积金百余两,自埋斋房,妻子亦不使知。一日独坐,忽手足动,少刻云:‘作恶结怨,受冻忍饥,好容易积蓄者,今在斋房。倘有人知,竟如何?’如此再四。一门斗在旁,殊亦不觉。次日迟出,门斗入,掘取而去。过二三日,心不自宁,发穴验视,则已空空。顿足拊膺,叹恨欲死。”教职中可云千态百状矣。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论语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越绝书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儒家
- 菜根谭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文子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