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纂情况
史料来源
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辽耶律俨的《辽实录》70卷。
二、金陈大任的《辽史》。金灭辽之后,曾两次下令纂修《辽史》。一次是在熙宗皇统年间由耶律固主持修纂,由其弟子萧永琪最后完成的《辽史》75卷,但未刊行;一次是在完颜璟时期,因为皇帝的重视和支持,这次修《辽史》颇花了些功夫,时间长达17年之久,参加的史官除陈大任之外,还有党怀英、郝俣,移刺益、赵沨等十二人,最后泰和七年由陈大任最后完成。后人一般称此书为陈大任《辽史》。当时由于修史的所谓义例未定,主要是金朝继承哪一朝的帝统问题还未解决。,所以陈大任辽史也没有经金朝批准刊行。到元修辽史时稿本已散佚无存。
三、南宋叶隆礼的《契丹国志》。
编纂人员
《辽史》的总裁官是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傒斯、吕思诚。由廉惠山海牙、王沂、徐昺、陈绎曾等4人分别执笔撰写而成。
编纂时间
与金章宗时修《辽史》不一样,元代在组织撰写、成书,特别神速。从至正三年四月始修,至次年三月便大功告成,只用了11个月时间。
编写过程
元代《辽史》的编写是从元世祖中统二年开始的。元世祖中统二年七月,原金朝状元,时任元朝翰林学承旨的王鄂,向元世祖忽必烈建议修辽、金二史,忽必烈接受了这一建议,但因军事繁忙,时局未稳,没能实行。
至元元年,王鄂再次建议修辽、金二史,时元翰林国史院也建立起来,但这一次也未见诸行动。以后仁宗延佑、文宗天历曾多次诏修辽、宋、金三史,都因正统问题的争论未决,义例未定,因而都未成功。
直至元顺帝至正三年三月,在右丞相脱脱、平章也先帖木儿、铁睦尔达世、右丞太平、参议长仙、郎中孛里不花、员外郎老老等人的奏请下,诏修辽、金、宋三史,在君臣同心、而且由脱脱裁定三史各为正统、从而彻底解决正统、义例问题的前提下,《辽史》才最后纂修成功。当时以脱脱为辽、金、宋三史都总裁官。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明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梁书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贞观政要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艺舟双楫
- 谱录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封神演义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薛丁山征西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阴符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古文观止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