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卷十一
耶律室鲁(欧里斯) 王继忠 萧孝忠 陈昭衮 萧合卓
耶律室鲁,字乙辛隐,六院部人。高大魁梧,英俊秀美,与圣宗同年出生,圣宗很喜欢他。初加冠时,即补为祗候郎君。不久,任宿直官。 及至出师讨伐宋,任队帅,随南府宰相耶律奴瓜、统军使萧挞览在赵、魏一带攻城掠地,立有战功,加检校太师,任北院大王。攻取通利军。与宋之和议达成,特进为门下平章事,为推诚竭节保义功臣。
耶律室鲁,字乙辛隐,六院部人。魁岸美容仪。圣宗同年生,帝爱之。甫冠,补祗候郎君。未几,为宿直官。及出师伐宋,为队帅,从南府宰相耶律奴瓜、统军使萧挞览略地赵、魏,有功,加检校太师,为北院大王。攻拔通利军。宋和议成,特进门下平章事,赐推诚竭节保义功臣。以本部俸羊多阙,部人空乏,请以羸老之羊及皮毛岁易南中绢,彼此利之。拜北院枢密使,封韩王。自韩德让知北院,职多废旷,室鲁拜命之日,朝野相庆。从上猎松林,至沙岭卒,年四十四,赠守司徒、政事令。二子:十神奴、欧里斯。十神奴,南院大王。
因为本部俸羊大多缺乏,部人因此穷困,室鲁请求每年能以瘦弱衰老之羊及其皮毛来换取南方的绢,彼此都获利。拜为北院枢密使,封为韩王。自从韩德让兼管北院后,北院之职长时旷废,室鲁受命之日,朝野都来庆贺。
欧里思,字留隐,少有大志。未冠,补祗候郎君。开泰初,为本部司徒。秩满闲居,征为郎君班详稳。迁右皮室详稳,将本部兵,从东平王萧排押伐高丽,至茶、陀二河,战不利。欧里斯独全军还,帝嘉赏。终西南面招讨使。
随从皇上出猎于平地松林,在沙岭去世,年四十四岁,赠守司徒、政事令。二子:十神奴、欧里斯。十神奴曾任南院大王。
王继忠,不知何郡人。仕宋为郓州刺史、殿前都虞候。统和二十一年,宋遣继忠屯定之望都,以轻骑觇我军,遇南府宰相耶律奴瓜等,获之。太后知其贤,授户部使,以康默记族女女之。继忠亦自激昂,事必尽力。宋以继忠先朝旧臣,每遣使,必有附赐,圣宗许受之。二十二年,宋使来聘,遗继忠弧矢、鞭策及求和劄子,有曰:“自临大位,爱养黎元。岂欲穷兵,惟思息战。每敕边事,严谕守臣。至于北界人民,不令小有侵扰,众所具悉,尔亦备知。向以知雄州何承矩已布此恳,自后杳无所闻。汝可密言,如许通和,即当别使往请。”诏继忠与宋使相见,仍许讲和。以继忠家无奴隶,赐宫户三十,加左武卫上将军,摄中京留守。开泰五年,为汉人行宫都部署,封琅邪郡王。六年,进楚王,赐国姓。上尝燕饮,议以萧合卓为北院枢密使,继忠曰:“合卓虽有刀笔才,暗于大体。萧敌烈才行兼备,可任。”上不纳,竟用合卓。及遣合卓伐高丽,继忠为行军副部署,攻兴化镇,月余不下。师还,上谓明于知人,拜枢密使。太平三年致仕,卒。子怀玉,仕至防御使。
王继忠,不知何郡人士。曾在宋朝担任郓州刺史、殿前都虞候。
萧孝忠,字撒板,小字图古斯,志慷慨。开泰中,补祗候郎君,尚越国公主,拜驸马都尉,累迁殿前都点检。太平中,擢北府宰相。重熙七年,为东京留守。时禁渤海人击球,孝忠言:“东京最为重镇,无从禽之地,若非球马,何以习武?且天子以四海为家,何分彼此?宜弛其禁。”从之。十二年,入朝,封楚王,拜北院枢密使。国制,以契丹、汉人分北、南院枢密治之,孝忠奏曰:“一国二枢密,风俗所以不同。若并为一,天下幸甚。”事未及行,薨。追封楚国王。帝素服哭临,赦死囚数人,为孝忠荐福。葬日,亲临,赐宫户守冢。子阿速,终南院枢密使。
统和二十一年(1003),宋派遣王继忠屯驻于定州之望都,率轻骑窥伺我军,遇到南府宰相耶律奴瓜等人,擒获之。太后得知他贤能,授任为户部使,将康默记的族侄女嫁给他。继忠也自我激励发奋,遇事必定尽心尽力。宋朝因为王继忠为前朝旧臣,每次派遣使者,必定有些附带的赐物给他,圣宗准予他接受。
陈昭衮,小字王九,云州人。工译鞮,勇而善射。统和中,补祗候郎君,为奚拽剌详稳,累迁敦睦宫太保,兼掌围场事。开泰五年秋,大猎,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及发。虎怒,奋势将犯跸。左右辟易,昭衮舍马,捉虎两耳骑之。虎骇,且逸。上命卫士追射,昭衮大呼止之。虎虽轶山,昭衮终不堕地。伺便,拔佩刀杀之。辇至上前,慰劳良久。即日设燕,悉以席上金银器赐之,特加节钺,迁围场都太师,赐国姓,命张俭、吕德懋赋以美之。迁归义军节度使,同知上京留守,历西南面招讨都监,卒。
二十二年(1004),宋朝使者来访,送给继忠弓箭、马鞭以及求和的札子,上面写道:“自从登临大位,爱抚养育黎民。何尝想过穷兵黩武,一心惟念如何息弭战事。每每敕令言及边境之事,总是严明地晓谕边臣不得妄动。至于北国的人民,不得对他们有些微的侵犯袭扰,此种情形,已是无人不知,你也全都了解。此前已通过雄州知州何承矩传达我国求和的诚心恳求,但此后再无音讯。你可暗里通言,如果答允通和,我将另派使者前往请求。”诏令王继忠与宋国使者相见,仍旧答允讲和。因为继忠家没有奴隶,赐给他宫户三十,加封为左武卫上将军,代理中京留守。
萧合卓,字合鲁隐,突吕不部人。始为本部吏。统和初,以谨恪,补南院侍郎。十八年,北院枢密使韩德让举合卓为中丞,以太后遗物使宋。还,迁北院枢密副使。开泰三年,为左夷离毕。合卓久居近职,明习典故,善占对。以是尤被宠渥,升北院枢密使。时议以为无完行,不可大用;南院枢密使王继忠侍宴,又讥其短。帝颇不悦。六年,遣合卓伐高丽,还,时求进者多附之;然其服食、仆马不加于旧。帝知其廉,以族属女妻其子,诏许亲友馈献,豪贵奔趋于门。太平五年,有疾,帝欲临视,合卓辞曰:“臣无状,猥蒙重任。今形容毁瘁,恐陛下见而动心。”帝从之。会北府宰相萧朴问疾,合卓执其手曰:“吾死,君必为枢密使,慎勿举胜己者。”朴出而鄙之。是日卒。子乌古,终本部节度使。
开泰五年(1016),任汉人行宫都部署,封琅笽郡王。六年,进封楚王,赐给国姓。皇上曾经宴饮,朝议以萧合卓为北院枢密使,继忠说:“合卓虽然有文才,但对于国家大政不够了解。萧敌烈才智和德行兼备,可任此职。”皇上不采纳,最终还是用了萧合卓。及至派合卓讨伐高丽,继忠任行军副部署,进攻兴化镇,一个多月还未攻下。班师回国,皇上认为他明于知人,拜为枢密使。
论曰:统和诸臣,名昭王室者多矣。室鲁拜枢密使,朝野相庆,必有得民心者。继忠既不能死国,虽通南北之和,有知人之鉴,奚足尚哉!孝忠、昭衮,皆有可称者。合卓临终,教萧朴毋举胜己者任枢密,其误国之罪大矣!
太平三年(1023)离职,同年去世。子王怀玉,官至防御使。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十三经
- 左传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易传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梁书
- 辽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朱子家训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别集
- 幽梦影
- 郁离子
- 沧浪诗话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