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卷二十七
◎仪卫志三(符印)
遥辇氏之世,受印于回鹘。至耶澜可汗请印于唐,武宗始赐“奉国契丹印”。太祖神册元年,梁幽州刺史来归,诏赐印绶。是时,太祖受位遥辇十年矣。会同九年,太宗伐晋,末帝表上传国宝一、金印三,天子符瑞于是归辽。
传国宝,秦始皇作,用蓝玉,螭纽,六面,其正面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鱼鸟篆,子婴以上汉高祖。王莽篡汉,平皇后投玺殿阶,螭角微玷。献帝失之,孙坚得于井中,传至孙权,以归于魏。魏文帝隶刻肩际曰“大魏受汉传国之宝”。唐更名“受命宝”。晋亡归辽。自三国以来,僣伪诸国往往模拟私制,历代府库所藏不一,莫辨真伪。圣宗开泰十年,驰驿取石晋所上玉玺于中京。兴宗重熙七年,以《有传国宝者为正统赋》试进士。天祚保大二年,遗传国玺于桑乾河。
玉印,太宗破晋北归,得于汴宫,藏随驾库。穆宗应历二年,诏用太宗旧宝。
御前宝,金铸,文曰“御前之宝”,以印臣僚宣命。
诏书宝,文曰“书诏之宝”,凡书诏批答用之。
契丹宝,受契丹册仪,符宝郎捧宝置御坐东。
金印三,晋帝所上,其文未详。
皇太后宝,制未详。天显二年,应天皇太后称制,群臣上玺绶。册承天皇太后仪,符宝郎奉宝置皇太后坐右。
皇后印,文曰“皇后教印”。
皇太子宝,未详其制。重熙九年册皇太子仪,中书令授皇太子宝。
印
吏部印,文曰“吏部之印”,银铸,以印文官制诰。
兵部印,文曰“兵部之印”,银铸,以印军职制诰。
契丹枢密院、契丹诸行军部署、汉人枢密院、中书省、汉人诸宫都部署印,并银铸。文不过六字以上,以银朱为色。
南北王以下内外百司印,并铜铸,以黄丹为色,诸税务以赤石为色。
杓窊印,杓窊,鸷鸟之总名,以为印纽,取疾速之义。行军诏赐将帅用之。道宗赐耶律仁先鹰纽印,即此。
符契
自大贺氏八部用兵,则合契而动,不过刻木为牉合。太祖受命,易以金鱼。
金鱼符七枚,黄金铸,长六寸,各有字号,每鱼左右判合之。有事,以左半先授守将,使者执右半,大小、长短、字号合同,然后发兵。事讫,归于内府。
银牌二百面,长尺,刻以国字,文曰“宜速”,又曰“敕走马牌”。国有重事,皇帝亲授使者,手紥给驿马若干。驿马阙,取它马代。法,昼夜驰七百里,其次五百里。所至天子亲临,须索更易,无敢违者。使回,皇帝亲受之,手封牌印郎君收掌。
木契,正面为阳,背面为判,阁门唤仗则用之。朝贺之礼,宣徽使请阳面木契下殿,至于殿门,以契授西上阁门使云:“授契行勘。”勘契官声喏,跪受契,举手勘契同,俯、兴,鞠躬,奏“内外勘契同。”阁门使云:“准敕勘契,行勘。”勘契官执阴面木契声喏,平身立,少退近后,引声云“军将门仗官”,齐声喏。勘契官云:“内出唤仗木契一只,准敕付左右金吾仗行勘。”勘契官云“合不合”,门仗官云“合”,凡再。勘契官云“同不同”,门仗官云“同”,亦再。勘契官近前鞠躬,奏:“勘官左金吾引驾仗、勾画都知某官某,对御勘同。”平身,少退近后,右手举契云:“其契谨付阁门使进入。”阁门使引声喏,门仗官下声喏。勘契官跪以契授,阁门使上殿纳契,宣徽使受契。阁门使下殿,奉敕唤仗。
木箭,内箭为雄,外箭为雌,皇帝行幸则用之。还宫,勘箭官执雌箭,东上阁门使执雄箭,如勘契之仪,详具《礼仪志》。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子夏易传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明史
- 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别史
- 传记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素书
- 六韬
- 三略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便宜十六策
- 韩非子
- 慎子
- 折狱龟鉴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古文观止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