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提要记载
《梁书》·五十六卷
唐姚思廉奉敕撰。《唐书》思廉本传称贞观三年诏思廉同魏徵撰。《艺文志》亦称《梁书》《陈书》皆魏徵同撰。旧本惟题思廉。盖徵本监修,不过参定其《论赞》。独标思廉,不没秉笔之实也。是书《旧唐书·经籍志》及思廉本传俱云五十卷,《新唐书》作五十六卷。考刘知几《史通》,谓姚察有志撰勒,施功未周。其子思廉凭其旧稿,加以新录,述为《梁书》五十六卷。则《新唐书》所据为思廉编目之旧,《旧唐书》误脱六字审矣。思廉本推其父意以成书,,每卷之后,题陈吏部尚书姚察者二十五篇,题史官陈吏部尚书姚察者一篇。
盖仿《汉书》卷后题班彪之例。其专称史官者,殆思廉所续纂欤。思廉承藉家学,既素有渊源,又贞观二年先已编纂,及诏入秘书省论撰之后,又越七年,其用力亦云勤笃。中如《简文纪》载大宝二年四月丙子,侯景袭郢州,执刺史萧方诸,而《元帝纪》作闰四月丙午。则两卷之内,月日参差。《侯景传》上云张彪起义,下云彪寇钱塘。则数行之间,书法乖舛。
赵与旹《宾退录》议其於《江革传》中则称何敬容掌选,序用多非其人,於《敬容传》中则称其铨序明审,号为称职。尤是非矛盾。其馀事迹之复互者,前后错见,证以《南史》,亦往往牴牾。盖著书若是之难也。然持论多平允,排整次第,犹具汉、晋以来相传之史法。要异乎取成众手,编次失伦者矣。梁陈二史,瑕瑜互见。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左传
- 周礼
- 仪礼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史记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北史
- 金史
- 辽史
- 陈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传记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春秋繁露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南游记
- 夷坚志
- 韩湘子全传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