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带
带之设,所以约束其服,有宽有狭,饰以金银犀玉,不一其制,老年但取服不散漫而已。用径寸大圈,玉与铜俱可,以皂色绸半幅,一头缝住圈上,围于腰,一头穿入圈内,宽紧任意勒之。即将带头压定腰旁,既无结束之劳,又得解脱之便。
有用钩子联络者,不劳结束,似亦甚便。《吴书》所谓“钩络带”类是。但腰间宽紧惟意所适,有时而异,钩子虽可作宽紧两三层,终难恰当,未为适意之用。
古人轻裘缓带,缓者宽也,若紧紧束缚,未免腰间拘板。少壮整饬仪容,必紧束垂绅,方为合度;老年家居,宜缓其带,则营卫流行,胸膈兼能舒畅。《南华经》曰:忘腰带之适也。又放翁诗云:“宽腰午饷余”。
或制腰束以代带,广约四五寸,作夹层者二。缉其下缝,开其上口,并可代囊。围于服外,密缀钮扣,以约束之。《记·玉藻》曰:“大夫大带四寸。”注:谓广之度也。然则古有带广四寸者,腰束如之,似亦可称大带。
带可结佩,古人佩Δ佩砺,咸资于用。老年无须此,可佩小囊,或要事善忘,书而纳于中,以备省览。再则剔齿签与取耳具,一时欲用,等于急需,亦必囊贮。更擦手有巾,用 及用绸用皮,随时异宜,俱佩于带。老年一物不周,遂觉不适,故小节亦必加详。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明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儒家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折狱龟鉴
- 医家
- 天工开物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术数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红楼梦
- 搜神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李公案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龙川别志
- 沧浪诗话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