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饮食
《记·内则》曰:“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注:酸苦辛咸,木火金水之所属。)多其时味,所以养气也。四时皆调以滑甘,象土之寄也。孙思邈曰:“春少酸增甘,夏少苦增辛,秋少辛增酸,冬少咸增苦,四季少甘增咸。”《内则》意在乘旺,孙氏意在扶衰。要之无论四时,五味不可偏多。《抱朴子》曰:“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此五味克五脏,乃五行自然之理也,凡言伤者,当时特未遽觉耳。
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真味真性俱得。每见多食咸物必发渴,咸属水润下,而反发渴者何?《内经》谓“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血燥”,其义似未显豁;《泰西水法》曰:“有如木烬成灰得卤”,可知咸由火生也,故卤水不冰。愚按物极必反,火极反咸则咸极反渴;又玩“坎”卦中画阳爻,即是水含火性之象,故肾中亦有真火。
《记·内则》曰:“枣、栗、饴、蜜以甘之,堇、荁 、枌 、榆、免、薧、滫、瀡以滑之,脂膏以膏之。”愚按甘之以悦脾性,滑之以舒脾阳,膏之以益脾阴,三之字皆指脾言,古人养老调脾之法,服食即当药饵。
《抱朴子》曰:“热食伤骨,令食伤肺,热毋灼唇,冷毋冰齿。”又曰:“冷热并陈,宜先食热,后食冷。”愚谓食物之冷热,当须乎时之自然,然过冷宁过热。如夏日伏阴在内,热食得有微汗妙。《内经》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虐。”汗由气化,乃表里通塞之 念也。
《卫生录》曰:“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当旺之时,不可犯以物之死气,但凡物总无活食之理。”其说太泥,《玉枢微旨》曰:“春不食肺,夏不食肾,秋不食心,冬不食脾,四季不食肝。”乃谓不食其所受克,此说理犹可通。
夏至以后,秋分以前,外则暑阳渐炽,内则微阴初生,最当调停脾胃,勿进肥浓。《内经》曰:“厚为阴,薄为阳;厚则泄,薄则通。再瓜果生冷诸物,亦当慎。胃喜暖,暖则散,冷则凝,凝则胃先受伤,脾即不运。”《白虎通》曰:“胃者脾之府,脾禀气于胃,午前为生气,午后为死气,释氏有过午不食之说,避死气也。《内经》曰:“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虚。”故早饭可饱,午后即宜少食,至晚更必空虚。
应璩[qú姓]《三叟诗》云:“中叟前致辞,量腹节所受。”“量腹”二字最妙,或多或少,非他人所知,须自己审量。节者今日如此,明日亦如此,宁少毋多。又《古诗》云:“努力加餐饭”,老年人不减足矣,加则必扰胃气。况努力定觉勉强,纵使一餐可加,后必不继,奚益焉?
勿极饥而食,食不过饱;勿极渴而饮,饮不过多。但使腹不空虚,则冲和之气,沦浃[jiā湿透]肌髓。《抱朴子》曰:“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得此意也。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补之物,多食反至受伤,故曰少食以安脾也。
《洞微经》曰:“太饥伤脾,太饱伤气”,盖脾藉于谷,饥则脾无以运而虚脾;气转于脾,饱则脾过于实而滞气。故先饥而食,所以给脾;食不充脾,所以养气。
《华陀食论》曰:“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老年惟藉火化,磨运易即输精多。若市脯每加消石,速其糜烂,虽同为火化,不宜频食,恐反削胃气。
水陆之味,虽珍美毕备,每食忌杂。杂则五味相挠,定为胃患。《道德经》曰:“五味令人口爽”,爽:失也,谓口失正味也。不若次第分顿食之,乃能各得其味,适于口,亦适于胃。
食后微滓留齿隙,最为齿累。以柳木削签,剔除务净,虎须尤妙;再煎浓茶,候冷连漱以荡之。韦庄诗“泻瓶如练色,漱口作泉声”;东坡云:“齿性便苦”。如食甘甜物,更当漱。每见年未及迈,齿即缺落者,乃甘味留齿,渐至生虫作{匿虫}[ni4]。公孙尼子曰:“食甘者,益于肉而骨不利也”,齿为肾之骨。
- 推荐作品:
- 经
- 左传
- 孝经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正史
- 宋史
- 晋书
- 旧唐书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别史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蛮书
- 吴船录
- 庐山记
- 政书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中论
- 兵家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吴子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吕氏春秋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幻中游
- 独异志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诗文评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