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盘古氏开天辟地
盘古氏开天辟地
邵康节曰:天始开于子,复卦也;子历一万八百年为一会,丑历一会,地始成,曰地辟于丑,临卦也;寅历一会,人始生,曰开物于寅,泰卦也;周十二宫,一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元终,坤卦也。又是一个大阖辟,谓元始至终,更以上,亦复如是。余仰止曰:若云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则盘古氏乃天开地辟之时也,该计二万一千六百年,以当子丑之会。若云天开天皇,地辟地皇,人生人皇,天开地辟之时,阴阳未分,安有人生?天地定位,方可言生。
愚按:天皇生在寅,地皇生在卯,人皇生在辰,伏羲在巳,神农、黄帝、尧、舜在午,不然,今言未何也?若历考之,尚未至卯,何言至未?今正在午字者是也,不必疑焉。
胡五峰曰:混沌之世,天地始分,有盘古氏者,生于大荒,莫知其始,明天地之道,达阴阳之变,为三才首君。于是,混茫开矣。
却说尔时西方世尊释迦牟尼佛放大光明,照见天下万国,四大部洲洪濛久闭而不得升降,天昏地暗,神惨鬼愁,犹人居诸水火之中,奔溺之状,深为可怜。世尊发大慈悲,即于灵鹫山上,从肉髻中涌出千叶宝莲,大放十道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擎山持杵,普周虚空世界。大众仰观,畏爱兼抱,哀告求佛怜悯开示。佛曰:“善哉,善哉!”乃呼阿难问曰:“汝见天下四大部洲否?”阿难启佛曰:“弟子愚昧,不知四大部洲何物。”佛复问诸弟子曰:“汝等曾有见识否?”诸弟子皆言未识。佛曰:“天下四大部洲者:吾此方是西牛贺洲,东是东胜神洲,北是北俱卢洲,惟有南赡部洲天地洪荒。”观音大士出班合掌顶礼,上白佛言曰:“世尊,今南赡部洲历劫已满,世尊救度普济,莫非立教复开天地者乎?”佛曰:“善哉!正是此说。今欲一人开天辟地,为万世之始主。此非细事,恐不得其人。”见班旁一位菩萨合掌微笑,世尊看是昆多崩姿那,命近前问之,擎拳长跪,稽首佛前,上白世尊,曰:“南赡部洲若得天地开辟,只恐弟子身遭恶业,何以解脱?”佛曰:“止命汝一身去开天辟地,成万世不朽之功,有何恶业?不必挂碍,速往前行!天地既分,万物始成,自有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二气一分,吾即救汝复至此方。”
昆多崩姿那受佛命毕,只得顶礼辞别世尊并诸大菩萨,驾一朵祥云,离了西方佛境,直来至南赡部洲大洪荒处,大吼一声,投下地中,化成一物,团圆如一蟠桃样,内有核如孩形,于天地中滚来滚去;约有七七四十九转,渐渐长成一人,身长三丈六尺,头角狰狞,神眉怒目,獠牙巨口,遍体皆毛;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此而混茫开矣,即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变化,而庶类繁矣,相传首出御世。从此,昆多崩娑那立一石碑,长三丈,阔九尺,自镌二十字于其上曰:
吾乃盘古氏,开天辟地基。
亥子重交媾,依旧似今时。
话分两头,不说毘多崩娑那分天地立碑,且说世尊慧眼遥观,见里多崩娑那功成行满,在世已久,分付观音大士曰:“汝可变一天神,执净瓶前去倾出甘露,令毘多崩娑那浴身,恐沾污秽,难以离世;说出西方形骸,救度他转来。”大士领佛法旨,即辞世尊,驾祥云至大荒,摇身变一天神,高四丈,手执净瓶,立于碑前。盘古氏问曰:“汝是何人?执此净瓶何故?”大士曰:“吾净瓶有甘露,为汝身触厌污,如来使吾代汝洗身。”盘古氏本西方大圣,一闻大士之言,心便开悟,即顶礼皈依,叩求救度。大士见其心转,随将净瓶中甘露于盘古头顶上倾下,即说偈曰:
只因合掌一笑,今来二万余年。
功完行满西归,免堕轮迴苦境。
盘古氏听偈毕,大吼一声,滚于地中,霎时依旧化成一蟠桃。大士一见,即向前用净瓶装入内,径回西天,见世尊,叩首参拜,白佛曰:“弟子救得毘多崩娑那至此,望如来慈悲!”遂将蟠桃献上,世尊一见,便说偈曰:
去此形骸,来此形骸。
功今完满,现像受戒。
世尊说偈毕,毘多崩娑那即现出原形,于佛前叩首顶礼,世尊大喜。大士又启佛曰:“虽蒙慈悲,天地已分,弟子不识天开辟地后又当何如。”世尊曰:“天地既分之后,轻清者阳气上升,重浊者阴气下降,二气化而生人,阴阳交媾,自能生育万物。至于禽兽蠢动含灵,莫不本此。但后降生者,必上、中、下三白清、浊、不清不浊,或乾坎艮起,人间必以为三皇焉。其后历劫:禀清气者,为臣则忠,为子则孝,闻善则喜,心慈不杀,仗义轻财;至有罪变兽,则为马牛、犬羊、狮象、麟象等类,变禽则为凤鸾、鹤雀、鸳雁等类,变虫则为鱼虾、蛾蚕等类。禀浊气者,为臣不忠,为子不孝,作恶执性,不乐善事,贪财好杀;至有罪变兽,则为豺狼、虎豹、鼠狐等类,变禽则为鹰鹞、鸦鹳等类,变虫则为蜂蝎、蛇虿等类。禀不清不浊之气者,为臣贪位,为子或顺或逆,好财吝舍,知善不为,不戒杀心;变兽则为驴骡、豕鹿、兔獐等类,变禽则为鹊鸽、鹭鸡、鸭鹅等类,变虫则为蚊虱、蝶蚁之类。日后,四大部洲历劫已久,蠢动含灵,为众生善善恶恶,或至人为禽、兽、虫,或禽、兽、虫至为人,更易不常。故有天堂、地狱,皆自心造,不能悉举,汝等往后便知。”大众诸佛菩萨皆合掌欢喜,稽首而退。但不知后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广雅云:天去地凡二亿一万六千七百八十一里半,度地之厚与天之高等。南北相凡二亿三万三千五十七里二十五步,东西相去,短减四步。
- 推荐作品:
- 史
- 诗经
- 周礼
- 仪礼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大学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史通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韩非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针灸大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唐传奇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刘公案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