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版本
近代史学大家陈垣最早提出全面校订清辑本,其设想见于其1936年所作而身后发表的《以册府校薛史计画》(收入《陈垣史学论文集》第二集,中华书局1981 )一文,认为应先编制四种目录,然后据四种目录将二书互相比读,注出有无,进而逐字校雠,写定文本。这一计划,非常周密而可行。得力于这些比读,他发表了研究《旧五代史》的一系列重要论文。1959年,陈垣为中华书局影印明本《册府元龟》所作序中,提出了新的设想:乾隆中四库馆辑薛《五代史》,,大部分本可由《册府》辑出,乃以《册府》习见,外间多有,《永乐大典》孤本,为内府所藏,遂标榜采用《大典》,而《册府》只可为辅。可能是作序而特别强调其重要的一种说法,实施情况不明。
中华书局校点本《旧五代史》的整理,是在文革特殊时期进行的。最初由陈垣承担,后因高层干预,改由复旦大学中文、历史两系部分教师承担。作为整套《二十四史》整理中的一部,体例是整理旧本而不是另辑新本,因此,校点本对清辑本系统的文本作了全面的清理和会校,可以说是清辑本的集成,但没有突破这个基本框架。近年有些学者对此本《出版说明》中辑本因避讳而改动的文字,除影响文义的外,一般不再改回一段提出责疑,虽有道理,但似乎超越了当时的整理规范。
现存古籍中,引有《旧五代史》者有《永乐大典》、《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新五代史注》、《资治通鉴考异》、《资治通鉴注》、《容斋随笔》、《广卓异记》、《通历》、《类要》、《方舆胜览》、《锦绣万花谷》、《职官分纪》、《折狱龟鉴》、《古今姓氏书辩证》、《玉海》、《能改斋漫录》、《大事记续编》、《天中记》等三十多种书。其中一部分是清代的通行书,只是因为疏忽而未及检用,有一些不太易见,如《类要》仅有钞本流传,,《通历》后经阮元奏进,《古今姓氏书辨证》则刚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这些著作引录《旧五代史》,有些是直接标明引录该书,取资较易,有些则未有说明,如《通历》,但只要将其有关五代史文与清辑本《旧五代史》作一比读,不难发现这部分全部据后者节写而成。当然,辑录《旧五代史》的主要依凭,或者说保存五代文献的两大渊薮,还是《永乐大典》和《册府元龟》。
因为收进二十四史的《旧五代史》毕竟还是辑本,有些纪传零落不全,十二篇志中序言仅及其半,后世史家对此深以为憾,总期望有全貌的《旧五代史》从民间再现。本世纪三十年代,曾有信息说安徽藏有一套金朝刊本《旧五代史》,后又传说藏在上海,但经辗转查询,至今犹未问世。今辑本《旧五代史》经诸家研究考实,发现乾隆时从《永乐大典》抄出的原文,已被清朝史官篡改。著名史学家陈垣曾专著《旧五代史辑本发覆》三卷,依次用《册府元龟》对比了乾隆辑本凡一百九十四条,,总结出清朝史官增删挖补的十类,都有政治用意。因此,今天我们在研究和引用《旧五代史》时,是应当有所鉴别的。
历时二十年艰苦严谨的治学,复旦学者陈尚君完成了700万字巨著《全唐文补编》、《旧五代史新辑会证》,这两部书于复旦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先后由中华书局和复旦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这是中国文史研究领域的又一重大收获。
《旧五代史新辑会证》是二十四史之一的《旧五代史》的最新辑本。抗战以前,史学大师陈垣就曾提出重新校订此书的设想,近二十年间,海峡两岸也有许多学者作此倡议,但因所涉文献极其浩博繁杂,此项工作始终没有完成。陈尚君教授从1994年始,历时11年,辑成此书。全书320万字,内容方面有很大增加和修订,据不完全统计,共重新辑录纪、传、志53篇,新增列传60篇,删去清人误收者9篇,增补逸文数万字,改动、补订、删除、,乙正史文近万处,适当调整了原书的编次,同时附录了该书据以编修的五代实录的遗文达100多万字。提供了这部正史的相对完整可靠的文本,是清代二十四史定型后的一个新文本,对五代时期的纷繁史事作了全面的清理,提供了五代实录为主的大量第一手历史文献,揭示了该书编撰时所依据和删除文献的基本面貌,开创了正史注本的一种新范例。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诗经
- 尚书
- 周礼
- 孝经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周书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传记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地理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史评
- 史通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杨家将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悟真篇
- 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