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列传八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父序,以朴贵,赠左谏议大夫。朴幼警慧,好学善 属文。汉乾祐中,擢进士第,解褐授校书郎,依枢密使杨邠,馆于邠第。是时汉室 浸乱,大臣交恶,朴度其必危,因乞告东归。未几,李业辈作乱,害邠等三族,凡 游其门下者,多被其祸,而朴独免。国初,世宗镇澶渊,朝廷以朴为记室。及世宗 为开封尹,拜右拾遗,充开封府推官。世宗嗣位,授比部郎中,赐紫。二年夏,世 宗命朝廷文学之士二十余人,各撰策论一首,以试其才。时朴献《平边策》,云:
卢损,祖先为范阳人,近世在岭南任职。父亲卢颖,到京师游历做官。卢损少时学文,后梁开平初年,中进士,性情颇为刚强耿介,以宁静澹泊自得为乐。与任赞、刘昌素、薛钧、高总等人同一年同榜及第,而在一起时总是互相诋毁,当时人叫他们为“相骂榜”。到任赞、刘昌素升居要害地位后,卢损自己相异于他们,不与他们亲近往来。当时左丞相李琪一向鄙薄刘昌素的为人,经常善待卢损。李琪有位妹妹一只眼睛失明,长年嫁不出去,于是嫁给卢损。卢损仰慕李琪的声誉,就娶了他妹妹,到李琪任宰相,就帮助卢损进入仕途。后梁贞明年间,接连迁升至右司员外郎。后唐天成初年,由兵部郎中、史馆修撰转任谏议大夫。多次上书议论政事,文辞道理浅薄粗陋,不被名流所知。清泰年间,卢文纪做宰相,密切与卢损参议时政。
唐失道而失吴、蜀,晋失道而失幽、并,观所以失之由,知所以平之术。当失 之时,莫不君暗政乱,兵骄民困,近者奸于内,远者叛于外,小不制而至于大,大 不制而至于僭。天下离心,人不用命,吴、蜀乘其乱而窃其号,幽、并乘其间而据 其地。平之之术,在乎反唐、晋之失而已。必先进贤退不肖以清其时,用能去不能 以审其材,恩信号令以结其心,赏功罚罪以尽其力,恭俭节用以丰其财,徭役以时 以阜其民。俟其仓廪实、器用备、人可用而举之。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 同心、力强财足、人和将和、有必取之势,则知彼情状者愿为之间谍,知彼山川者 愿为之先导。彼民与此民之心同,是与天意同,与天意同则无不成之功。
当初,在长兴年间,唐末帝镇守河中,卢损曾任加恩副使,到末帝即位,任为御史中丞。任命那天,卢损因为以前的执法部门不能振兴朝纲法纪,致使风气颓废败坏,于是大加条列上奏,而有“平明放钥,日出守端”的话,大为文士嗤笑鄙视。不久,因误审赦书,错放了罪犯,被停职。后晋天福年间,又任右散骑常侍,转任秘书监,而其作为大失所望,于是上奏辞职,朝廷授他以户部尚书的官爵退休,居住在颍川。这时少保李王..年近八十,善于气功导引,卢损因为李王..高龄而有道术,非常仰慕他。又因为颍川迫近于都市,于是住到阳翟,开掘荒地种植草药,穿着山民的衣服,逍遥于山林药圃之间,出去就坐着粗鄙的车子,披着鸟羽做成的衣服,自称“具茨山人”。晚年与五六位同辈人,在大隗山中引山泉凿山洞居住,发誓不再出山,长久,牙齿头发不见衰老之相,好像有所获益。广顺三年(953)秋去世,时年八十多岁。追赠为太子太傅。
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当今吴国,东至海,南至江,可挠之地二千里。从少备 处先挠之,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必奔走以救其弊,奔走之间,可以知彼之虚 实、众之强弱,攻虚击弱,则所向无前矣。勿大举但以轻兵挠之。彼人怯,知我师 入其地,必大发以来应,数大发则必民困而国竭,一不大发则我获其利,彼竭我利, 则江北诸州,乃国家之所有也。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难 而平之也。如此,则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吴,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可飞书而 召之,如不至,则四面并进,席卷而蜀平矣。吴、蜀平,幽可望风而至。惟并必死 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须以强兵攻之,然其力已丧,不足以为边患,可为后图, 候其便则一削以平之。
王仁裕,字德辇,天水人。小时丧父,不听老师教导,年二十五岁,才想学习。一天晚上做梦剖开肠子和胃,引西江水来清洗它们,又看见水中的砂石,上面都有篆文,于是捡起来吞下肚去。到梦醒时,心胸豁然开朗,从此悟性天资极高。写有一万多首诗,归为一百卷,名字叫《西江集》,因为他曾做梦吞下西江有文字的砂石,于是以西江为名,后任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方今兵力精练,器用具备,群下知法,诸将用命。一稔之后,可以平边,此岁 夏秋,便可于沿边贮纳。臣书生也,不足以讲大事,至于不达大体,不合机变,望 陛下宽之。
- 推荐作品:
- 经
- 诗经
- 左传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元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杂史
- 五代新说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僧宝传
- 道家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文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浮生六记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