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卷九十九
○于休烈 子肃 肃子敖 敖子琮
于休烈,河南人氏。高祖于志宁,贞观年间任左仆射,为十八学士之一。父于默成,任沛县令,早逝。于休烈天性忠诚,机警聪慧。自幼好学,善做文章,与会稽贺朝、万齐融及延陵包融为文词朋友,一时都很著名。应举进士,又应制策考试登科,授秘书省正字之职。屡次升迁至右补阙、起居郎、集贤殿学士,调任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任宰相时,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被调出京师任中部郡太守。
令狐峘 归崇敬 子登 登子融
时值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于休烈自中部奔赴皇上行宫,被擢升拜给事中。又调任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振作精神,听纳谏议,曾对于休烈说道:“君主的一举一动必定记录,是杰出的史官。如果朕有过失,卿是否要记录?”于休烈回答道:“禹、汤能批评自己的过失,因此勃然兴盛。有德行的君主,不忘规劝己身过失,臣极力庆贺不已。”此时中原动荡颠覆,典章丧失殆尽,无史籍文献可供检寻。于休烈启奏道:“《国史》一百零六卷,《开元实录》四十七卷,《起居注》连同其他书籍三千六百八十二卷,一并收藏在兴庆宫史馆。京城被贼攻陷后,尽遭焚烧。而且《国史》、《实录》,皆圣朝重大典籍,编撰已久,如今并无刻本。伏望下诏御史台查勘史馆藏书之来源,令府县征收寻访。有人从别处收得《国史》、《实录》,如送交官府,重金收购并赏赐。若是史官收得,则赦免其渎职之罪。得一部者越级授给官位,得一卷者赏绢十匹。”数月之内,仅收得一两卷。前任编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入贼中,滞留东京,到这时便将其家所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呈送官府。
奚 陟 张荐 子又新 希复 希复子读
肃宗因太常寺钟磬自隋代以来,所传送五音,有时不协调,乾元初年对于休烈说:“古时圣人创作演奏音乐,用以应合天地之和谐、阴阳之顺序,则人不夭折,物不疵疠。而金石丝竹,是演奏音乐的器具。近来亲自祀郊庙,每听悬乐演奏,皆觉宫商五音不全,有时钟磬之音失调。可尽将钟磬送来,朕当在宫内亲自校正。”太常寺集合乐工检验调试数日,审察了解乐器之差错,然后命人重新铸造磨刻。及至制作完毕,皇上临殿亲自试验敲击,皆合于五音,群臣称贺。
蒋乂 子系 伸
于休烈随即调任工部侍郎、修国史,进献《五代帝王论》,皇上甚为称赞。宰相李揆恃才自夸而嫉妒贤能,因于休烈修撰国史与自己平列,便嫉恨他,奏请他任国子祭酒,暂且留在史馆从事修撰以贬低他。于休烈安然自处,毫不介意。传统礼仪,改元之初年冬至,百官不在光顺门朝贺皇后,乾元元年(758),张皇后要行接受百官朝贺之礼。于休烈奏道:“《周礼》有受封之男子朝拜人主、受封之妇人朝拜女君的规定。自显庆以来,则天皇后开始实行这一礼仪。当天,命妇又朝拜于光顺门,与百官混杂相处,极为失礼。”肃宗便下诏停止这次朝贺。
柳登 弟冕子璟 沈传师 子询
代宗即位,审察鉴定官员之优者,宰臣元载称赞于休烈,于是拜于休烈为右散骑常侍,仍旧兼修国史,随即又加授礼仪使,调任工部侍郎。又改任检校工部尚书,兼判太常卿事,正式拜工部尚书,接着又封东海郡公,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前后三十余年,历任清要之职,家中没有些微积蓄。为人恭俭温良仁慈,从未以喜怒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提携后进,虽位崇年高,却无半点厌倦之意。一心沉浸于研习古代典籍,手不释卷,直至生命终结。大历七年(772)去世,年八十一。有文集十卷刊行于世。嗣子于益,次子于肃,相继任翰林学士。
于休烈,河南人也。高祖志宁,贞观中任左仆射,为十八学士。父默成,沛县 令,早卒。休烈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与会稽贺朝、万齐融、 延陵包融为文词之友,齐名一时。举进士,又应制策登科,授秘书省正字。累迁右 补阙、起居郎、集贤殿学士,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 为中部郡太守。
当年春天,于休烈之妻韦氏去世。皇上因于休烈父子儒雅著称,特别降诏追赠韦氏为国夫人,下葬日派给仪仗鼓吹。及至听说于休烈去世,追思痛悼许久,褒奖追赠尚书左仆射,赐给助丧用绢百匹,布五十段,派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去宅第宣旨慰问。儒者所受之恩宠,少有能与之相比的。于肃官至给事中。于肃之子名敖。
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自中部赴行在,擢拜给事中。迁太常少卿,知礼 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 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 臣不胜大庆。”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曰:“《国史》一百 六卷,《开元实录》四十七卷,起居注并余书三千六百八十二卷,并在兴庆宫史馆。 京城陷贼后,皆被焚烧。且《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 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 官司,重加购赏。若是史官收得,仍赦其罪。得一部,超授官资,得一卷赏绢十匹。” 数月之内,唯得一两卷。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 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周礼
- 仪礼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正史
- 三国志
- 宋史
- 晋书
- 新五代史
- 周书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通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管子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医家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伤寒论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园冶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古文观止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