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介绍
《晋书》·一百三十卷:唐房乔等奉敕撰。刘知几《史通·外篇》谓贞观中诏,前后《晋史》十八家,未能尽善,敕史官更加纂撰。自是,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竞从新撰。然唐人如李善注《文选》,徐坚编《初学记》,白居易编《六帖》,于王隐、虞预、朱凤、何法盛、谢灵运、臧荣绪、沈约之书,与夫徐广、干宝、邓粲、王韶、曹嘉之、刘谦之之纪,孙盛之《晋阳秋》、习凿齿之《汉晋阳秋》、檀道鸾之《续晋阳秋》,并见征引。是旧本实未尝弃。,毋乃书成之日即有不惬于众论者乎。考书中惟《陆机》、《王羲之》两传其论皆称制曰,盖出于太宗之御撰。夫典午一朝,政事之得失,人材之良楛,不知凡几,而九重掞藻,宣王言以彰特笔者,仅一工文之士衡,一善书之逸少。则全书宗旨,大概可知。其所褒贬,略实行而奖浮华。其所采择,忽正典而取小说。波靡不返,有自来矣。即如《文选注·马汧督诔》引臧荣绪、王隐书,称马汧立功孤城,死于非罪,后加赠祭。而《晋书》不为立传,亦不附见于《周处》、,《孟观》等传。
又《太平御览》引王隐书云:武帝欲以郭琦为佐著作郎,问尚书郭彰。彰憎琦不附己,答以不识。上曰:‘若如卿言,乌丸家儿能事卿,即堪郎也。'及赵王伦篡位,又欲用琦。琦曰:‘我已为武帝吏,不能复为今世吏。终于家。'琦盖始终亮节之士也。而《晋书》亦削而不载。其所载者大抵弘奖风流,以资谈柄。取刘义庆《世说新语》与刘孝标所注一一互勘,几于全部收入。是直稗官之体,安得目曰史传乎?黄朝英《缃素杂记》诋其引《世说》和峤峨峨如千丈松,,礧砢多节目,既载入《和峤传》中,又以峤字相同,并载入《温峤传》中。颠倒舛迕,竟不及检,犹其枝叶之病,非其根本之病也。正史之中,惟此书及《宋史》后人纷纷改撰,其亦有由矣。特以十八家之书并亡,考晋事者舍此无由,故历代存之不废耳。《音义》三卷,唐何超撰,超字令升,自称东京人。杨齐宣为之序。其审音辨字,颇有发明,旧本所载,今仍附见于末焉。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梁书
- 陈书
- 明季南略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儒家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国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山海经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独异志
- 唐摭言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中说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词源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