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卷六十七
◎酷吏
高闾山,是澄州析木人。他先是被选上充当护卫,后来调任顺义军节度副使,转做唐括、移剌都礣详稳,既而改为震武军节度副使、曹王府尉、大名治中。其后改任汝州刺史,又改做单州刺史。有圣旨禁止违令用刑杖杀人,高闾山见了笑道:“这也难以执行。”这天,他特意使用大杖打死了他所管辖的平民杨仙,被削去一级官阶,解除职务。过了很久以后,被贬为凤翔治中,历任原州、济州、泗州刺史,改任郑州防御使,又被提升为蒲与路节度使,又转换到临海军、盘安军和宁昌军。贞..二年(1214),高闾山死于城破之时。
○高闾山 蒲察合住
蒲察合住,以做小吏起家,一直受宣宗宠信,声势显赫,性格又刻毒残忍,众人知道他祸害国家却谁也不敢说出来。他的儿子充当护卫,先被他给赶了出去。既而蒲察合住担任恒州刺史,根据需要住在附近的县城。后来,大军攻入陕西,关中大为震动,有人说合住去恒州是为去北国做打算,朝廷下令开封府拘留合住的亲属,合住口出怨言道:“杀了我就太平了。”不久他被御史弹劾,原本商议给他施以杖刑赎罪,但宰相认为有悖常理,就在开封府门前斩杀了合住。因此当时有宣朝三贼的名目,指王阿里、蒲察咬住,蒲察合住是其中之一。
太史公有言:“法家严而少恩。”信哉斯言也。金法严密,律文虽因前代而增损之,大抵多准重典。熙宗迭兴大狱,海陵翦灭宗室,钩棘傅会,告奸上变者赏以不次。于是中外风俗一变,咸尚威虐以为事功,而谗贼作焉。流毒远迩,惨矣。金史多阙逸,据其旧录得二人焉。作《酷吏传》。
兴定年间,驸马仆散阿海被押入大狱,京师宣布勘正的事有七十多件,王阿里等人乘机作乱恣意为患,朝中士人都惴惴不安,无法保全自身,唯独吉文之在开封府做幕僚,申明他不反叛的意愿,终究没有签名。阿海被诛杀后,独吉文之没受牵连。
高闾山,澄州析木人。选充护卫,调顺义军节度副使,转唐括、移剌都飐详稳,改震武军节度副使、曹王府尉,大名治中。迁汝州刺史,改单州。制禁不依法用杖决人者,闾山见之笑曰:“此亦难行。”是日,特用大杖杖死部民杨仙,坐削一官,解职。久之,降凤翔治中,历原州、济州、泗州刺史,改郑州防御使,迁蒲与路节度使,移临海军、盘安军、宁昌军。贞祐二年,城破死之。
蒲察咬住,正大初年(1224)做了官,住在睢阳。败军发起兵变的时候,他和家人都被杀死。
蒲察合住,以吏起身,久为宣宗所信,声势烜赫,性复残刻,人知其蠹国而莫敢言。其子充护卫,先逐出之。继而合住为恒州刺史,需次近县。后大兵入陕西,关中震动。或言合住赴恒州为北走计,朝廷命开封羁其亲属,合住出怨言曰:“杀却我即太平矣。”寻为御史所劾,初议笞赎,宰相以为悖理,斩于开封府门之下。故当时有宣朝三贼之目,谓王阿里、蒲察咬住,合住其一也。
起初,宣宗好用刑罚,朝中士人常常遭受杖打,甚至用刀杀死或用杖打死敢于直言的人。高琪执掌权柄,任意使用酷刑。南下以后,施酷刑成风,即便是士大夫也受影响,例如徒单的右丞思忠,好用麻椎击人,别号“麻椎相公”。运使李特立,别号“半截剑”,是说他短小而锋利。内翰冯璧,人称“冯刽”。雷渊担任御史,在蔡州抓到奸诈豪强,杖杀了五百人,称“雷半千”。还有完颜麻斤出,都是以残酷闻名,而蒲察合住、王阿里、李涣之徒,是官吏中尤其奸狡刻毒的。
兴定中,驸马仆散阿海之狱,京师宣勘七十余所,阿里辈乘时起事以肆其毒,朝士惴惴莫克自保,惟独吉文之在开封府幕,明其不反,竟不署字,阿海诛,文之亦无所问。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周礼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晋书
- 清史稿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武林旧事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茶经
- 随园食单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雍正剑侠图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幻中游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呻吟语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