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徐英公传檄起义兵 骆主簿修书寄良友
徐英公传檄起义兵 骆主簿修书寄良友
话说麻姑闻百花仙子之言,不觉笑道:“你既要骗我酒吃,又斗我围旗,偏有这些尖嘴薄舌的话说!我看你只怕未必延龄,反要促寿哩。若讲著棋,我虽喜同你著,却又嫌你……”百花仙子道:“这却为何?”麻姑道:“我喜你者:因你棋不甚高,臭的有趣,同你对著,可以无须用心,即可取胜,所谓‘杀屎棋以作乐’颇可借此消遣。无如你棋品平常,每每下到半盘,看势头不好,不是一掳,就想推故要走。古人云:‘未角智,先练品。’谁知你是未角智,先练掳,又练走。所以我又嫌你。我们今日预先讲定,或三盘五盘,必须见个胜负,不准半途而废。如果有事,请办过再来,免得临时闹诡。”百花仙子笑道:“小仙今拜南极仙翁为师,若论高手,大约除了敝老师就要轮到小仙,岂可与从前一例看待。——就下十盘我也不惧!且命贵仙女暖酒安枰,我两人好一饮一著,分个高下。”麻姑道:“仙姑休得夸强,到了终局,你才知利害,那才后悔不该同我时局哩!”百花仙子道:“仙姑今日如果得胜,小仙闻得下界高手甚多,我去凡间访求明师,就便将弈秋请来,看你可怕?”麻姑道:“那弈秋老先生,连孟夫子都佩服的,我如何不怕!但仙姑‘下凡访师’这句话,未免动了红尘之念,将来只怕下界有人聘你去做棋中高手哩。”一面说笑,随命仙女摆设酒肴,安排棋局,登时各逞心思,对著起来。
百花仙子只顾在此著棋,那知下界帝王忽有御旨命他百花齐放。
原来这位帝王并非须眉男子,系由太后而登大宝。乃唐中宗之母,姓武,名[上明下空],自号则天。按天星心月狐临凡。当日太祖、大宗本是隋朝臣子,后来篡了炀帝江山。
虽是天命,但杀戮过重,且涉于淫私,伤残手足;所以炀帝并各路烟尘趁他这个亏处,都在阴曹控告唐家父子种种暴戾荼毒之苦。冥官具奏。幸亏众神条陈:与其令杨氏出世报仇,又结来生不了之案,莫若令一天魔下界,扰乱唐室,任其自兴自灭,以彰报施。适有心月狐思凡获谴,即请敕令投胎为唐家天子,错乱阴阳,消此罪案。心月狐得了此信,欢喜非常,日盼下凡吉期。
这日来到广寒,与太阴告辞。嫦娥触动前事,因悄悄说道:“星君此去下界为帝,享受玉食万方皆不足道。倘能于一日之中,使四季名花莫不齐放,普天之下尽是万紫千红,那才称得锦绣乾坤,花团世界。不独名传千古,也显得星君通天手段。”心月狐笑道:“这有何难?我既为帝,莫讲百花教他齐放,他不敢不尊,就是那从不开花的铁树,也要开朵花儿给我看看哩。此时说来无凭,日后便见明白。”说罢作别。—一后来下凡,脱生为则天皇帝,即唐中宗之母。
当时中宗在位,一切谨守彝训,天下虽然太平,无如做人仁慈,不合武太后之意。未及一载,废为庐陵王,贬在房州。武后自立为帝,改国号周,年号光宅,自中宗嗣圣元年甲申即位,赖唐家一点疵荫,天下倒也无事。
无奈武后一味尊崇武氏弟兄,荼毒唐家子孙。那时恼了一位豪杰,是英国公徐绩之孙徐敬业,在外聚集英雄,同骆宾王做了一道檄文,布告天下,以讨武后。武后即发强兵三十万,命李孝逸率领众将征剿。徐敬业手下虽有兵十万,究竟寡不敌众,兼之不听魏思温之言,误从薛仲璋之计,以致大败亏输。后来被周兵追到至急之际,手下只剩千余人。彼时徐敬业、骆宾王各有一子,跟在军前,都不满十岁。徐敬业见事机万无挽回,即同骆宾王商议,选了四名精壮偏将,保护两位公子,暗暗奔逃。并将所讨武氏檄文,割下袍襟,咬破手指,每人各书—张,交付两位公子,丁宁嘱付,教他日后务保主上复位,以承父志。——所以徐敬业之子取名徐承志,骆宾王之子取名骆承志。——当时骆宾王又割一幅袍襟,匆匆写了一封血书,送给儿子道:“此信日后送到陇右节度使史伯伯处。此人名叫史逸,向日同我结拜至交。为人忠心赤胆,素谙天文,刻下虽有勤王之意,因兵微将寡,未敢妄动。将来首先起兵剿灭武氏,必是此人。我儿前去得能替我出得半臂之劳,我亦含笑九泉。切须勉力为之!”徐敬业也写两封血书,递给儿子道:“此信吾儿一送淮南节度使文伯伯处,一送河东节度使章伯伯处。文伯伯名隐,章伯伯名更。为人都是血心仗义。本欲起兵剿除内乱,迎主还朝,因兵马甚少,尚未举事。吾儿只要逃得性命,或在淮南,或在河东,投了此信,得能安身,将来自有出头之日。……”丁宁未毕,后面追兵甚近,父子四人只得洒泪面别。
后来徐敬业被偏将王那相刺死,即持敬业首级投降,余党俱被擒捕,其兄徐敬功带领家眷,逃在外洋。骆宾王竟无下落,其父骆龙带领孙女,亦逃海外。余如唐之奇、杜求仁、魏思温、薛仲璋诸人,悉皆奔逃。
武后剿灭徐敬业,惟恐城池不固,日与武氏弟兄计议,大兴土木,于长城外,另起东西南北四座高关,把个长安团团围在居中,真是水泄不通。这四座关就命武氏弟兄把守,武四思镇守北关:北方属水,兼之关下河道西通酉阳之水取名酉水关。武五思镇守西关:西方属金,主肃杀之象,兼因地近巴蜀取名巴刀关。武六思镇守东关:东方属木,又因关下河道向产紫贝,——本名木贝关他因“木”字犯了武氏祖讳,却把“木”字少写一笔——名叫才贝关。武七思镇守南关:南方属火,因造此关之后,关内屡遭回禄,恐火太旺,取名无火关。
弟兄四个,都得异人传授,颇有妖术。关前各设“迷魂阵”一座,极其利害。因此四方闻风而惧。当时虽有几家忠良欲为勤王之计,因有此关阻隔,未敢冒昧兴师,暂且臣服于周,相时而动武后恃有高关,又仗武氏弟兄骁勇,自谓稳如泰山,十分得意。一日,正值残冬,同太平公主在暖阁饮酒,推窗赏雪,并与宫娥上宫婉尔唱和吟诗。武后因雪越下越大,不觉喜道:“古人云:‘雪兆丰年。’朕才登极,就得如此佳兆,明岁自然五谷丰登,天下太平了。”公主同上官婉儿率领众宫娥都山呼叩贺。
未知如何,下回分解。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十三经
- 左传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史记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东观奏记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政书
- 史评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山海经
- 水浒传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狄公案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李公案
- 刘公案
- 白牡丹
- 幻中游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声律启蒙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宝传
- 庄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昭明文选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