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素问·玉版论要
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黄帝问道:我听说《揆度》、《奇恒》所指的内容各不相同,应当怎样运用呢?
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
岐伯回答说:《揆度》是度量疾病浅深的。《奇恒》是辨别疾病异常状态的。请允许我谈谈其中最重要的道理,《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理只有一个,就是观察色、脉之间有无神气。人体的神控制着气血顺时运转,永远顺时运转而不回折。如若逆向回折了,就不能运转,就失去生机了!这个道理是极其重要的,色脉的诊察虽然浅近,而微妙之处却在于诊察神机,把它刻录在玉版上,以便与《玉机真脏论》参合应用。
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剂的通假字)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
脸部面色的变化,表现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审察其主病的要领。若病色浅的,说明病情尚轻,可用五谷汤液调治,十天可以治愈。若病色深的,说明病情较重,须用药剂治疗,二十一天可以治愈。若病色很深的,说明病情更重,必须用醪醴药酒治疗,一百天才能治愈。若面色枯槁不泽、颜面瘦削,为不治之症,到一百天就要死亡。若脉象短促而阳气虚脱的,是死证;温热病而正气极虚的,也是死证。
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阴阳反作,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脸部面色表现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审察其主病的要领。病色上移为逆,下移为顺;女子为阴,右为阴,故病色在右侧的为逆,在左侧的为顺;男子为阳,左为阳,故病色在左侧的为逆,在右侧的为顺。如果男子的病色发生在左侧那就是重阳,如果女子的病色发生在右侧那就是重阴,都是死证。若出现病色阴阳反转的情况,应立即权衡病情的轻重,果断采取治疗措施,使阴阳趋于平衡,这就是《奇恒》、《揆度》的目的。
搏脉痹躄,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
脉象强劲搏指有力,或为痹症(肢体疼痛沉重),或为躄症(痿软不能行走),是寒热之气交合为病(邪盛正衰之象)。如脉象为孤绝,是阳气损耗;如脉象虚弱无力,而又兼下泄,为阴血损伤。脉见孤绝为逆,脉见虚弱为顺。
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复可数。论要毕矣。
运用《奇恒》的方法,从手太阴肺经寸口脉来观察。五行出现“所不胜”的脉象叫做逆,预后多不良;出现“所胜”的脉象叫做从,预后良好。自然界八风、四时之间的相互胜复,是循环无端、终而复始的,如果一旦出现气候失常的特殊情况,就不能用常理来推断了。至此,《揆度》、《奇恒》的要点都论述完毕了。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论语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正史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北齐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九州春秋
- 传记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都城纪胜
- 政书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国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墨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狄公案
- 花月痕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僧伽吒经
- 庄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呻吟语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