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典籍
《淮南子》引用过的道家著作,见于《汉书·艺文志》的有《老子》、《文子》、《庄子》、《列子》等。此外,郭店楚简中《太一生水》篇对《淮南子》也有明显影响,也可归入此类。
《淮南子》分析了《管子》产生的原因:桓公忧中国之患,苦夷狄之乱,欲以存亡继绝,崇天子之位,广文武之业。显然把它作为富国强民的政治著作看待,刘向也认为:凡《管子书》,务富国安民,道约言要,可以晓合经义。①《淮南子》在《道应训》引述了《管子》的话②,《管子》一书,以道家为主包举百家,《淮南子》的气论及法治等方面的思想,都能在稷下黄老著作《管子》那里找到它的源头。
《老子》是《淮南子》直接引用最多的典籍,《道应训》实际就是以历史故事、寓言传说等阐释《老子》的旨义,仅此一篇,涉及《老子》41章中的56处文字,它与《韩非子》的《解老》、《喻老》一样,都是关于《老子》的较早的注释,足见《淮南子》作者对《老子》的重视。《淮南子》所受《老子》的影响,最明显的是以道作为全书的指导宗旨,,并对道做了更加详尽的描述和规定,其中《原道训》,杨树达认为:此篇全衍老子之旨,故以《原道》名篇。③
《淮南子》引用《庄子》直接说明的只有一处,见于《道应训》:故《庄子》日:小年不及大年,小知不及大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这句出自《逍遥游》,只是次序略有不同。但是,其暗用《庄子》者触篇皆是。今本《庄子》三十三篇,惟《说剑篇》之文,不见于淮南。其余三十二篇,则均有称引④。刘安对《庄子》是熟悉并深有研究的,他还做过《庄子》的注释工作。《文选》谢灵运《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陶渊明《归去来辞注》、任彦升《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李善注并引淮南王《庄子要略》云:江海之士,山谷之人,轻天下,细万物,而独往者也。张景阳《七命》注引淮南王《庄子后解》云:庚市子,圣人无欲者也。人有争财相斗者,庚市子毁玉于间,而斗者止。据此可知,淮南王刘安曾有《庄子要略》和《庄子后解》,惜已失传。
《淮南子》与《文子》关系殊难判断,《文子》的内容有十分之五六与《淮南子》相同,两者孰先孰后的官司打了上千年。《汉志》载:《文子》九篇。班固自注曰: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然而,1973年,河北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中出土的竹简中就有《文子》,这为认识《文子》提供了新的机遇。①竹简《文子》与今本《文子》内容既有相同者,,也有不见于今本的佚文,说明《文子》是有渊源的,为西汉就已经存在的先秦古籍,它与《淮南子》的关系,绝非简单的谁抄谁的问题。
《列子》的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和列子使天地三年而成一叶,则万物之有叶者寡矣的感叹,在两书中都出现过,显然有某种继承关系。《汉志》所著录的《列子》八篇,是刘向整理过的,它在流传的过程可能有后人掺入的成分,但绝非伪书,其内容大部分可信。《尸子》说:列子贵虚。刘向以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日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孝景皇帝时贵黄老术,此书颇行于世。②在景帝时十分流行的《列子》,,想必刘安也能见到,《淮南子》也有贵虚的一面,不能说没有《列子》的影响。
至于《黄帝四经》有《道原》,《淮南子》有《原道训》,《淮南子》文字明显出于前者的有近三十处,唐兰已作过梳理。①
《太一生水》,抄于郭店竹简《老子》丙组之后,是讲宇宙生成的。许抗生认为:《太一生水》篇,从宇宙演化学说史上说,是老子到《淮南子》之间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它发挥了老子的思想,又具有不同于老子思想的独创性。它与《管子·内业》等篇和《淮南子》有着不同的思想发展路向,同时又对《淮南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天为气的思想和‘天不足于西北,地不满于东南'的思想皆对《淮南子·天文训》产生了影响。②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公羊传
- 谷梁传
- 中庸
- 大学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清史稿
- 隋书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六国春秋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史评
- 史通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太白阴经
- 便宜十六策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管子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天玉经
- 艺术
- 古画品录
- 园冶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墨子
- 格言联璧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十二楼
- 花月痕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朝野佥载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五灯会元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幽梦影
- 呻吟语
- 伯牙琴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