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志·五行五
射妖 龙蛇孽 马祸 人痾 人化 死复生 疫 投蜺
《五行传》曰:“皇之不极,是谓不建。厥咎眊,厥罚恒阴,厥极弱,时则有射妖,时则有龙蛇之孽,时则有马祸,时则有下人伐上之疴,则时有日月乱行,星辰逆行。”皇,君也。极,中也。眊,不明也。说云:“此B928天也。不言B928天者,至尊之辞也。《春秋》“王师败绩”,以自败为文。
恒阴,中兴以来无录者。
灵帝光和中,雒阳男子夜龙以弓箭射北阙,吏收考问,辞“居贫负责,无所聊生,因买弓箭以射”。近射妖也。其后车骑将军何苗,与兄大将军进部兵还相猜疑,对相攻击,战于阙下。苗死兵败,杀数千人,雒阳宫室内人烧尽。
安帝延光三年,济南言黄龙见历城,琅邪言黄龙见诸。是时安帝听谗,免太尉杨震,震自杀。又帝独有一子,以为太子,信谗废之。是皇不中,故有龙孽,是时多用佞媚,故以为瑞应。明年正月,东郡又言黄龙二见濮阳。
桓帝延熹七年六月壬子,河内野王山上有龙死,长可数十丈。襄楷以为夫龙者为帝王瑞,《易》论大人。天凤中,黄山宫有死龙,汉兵诛莽而世祖复兴,此易代之征也。至建安二十五年,魏文帝代汉。
永康元年八月,巴郡言黄龙见。时,吏傅坚以郡欲上言,内白事以为走卒戏语,不可。太守不听,尝见坚语云:“时,民以天热,欲就池浴,见池水浊,因戏相恐,‘此中有黄龙’,语遂行人间。闻郡欲以为美,故言。”时,史以书帝纪。桓帝时政治衰缺,而在所多言瑞应,皆此类也。又先儒言:瑞兴非时,则为妖孽。而民讹言生龙语,皆龙薛也。
熹平元年四月甲午,青蛇见御坐上。是时,灵帝委任宦者,王室微弱。
更始二年二月,发雒阳,欲入长安,司直李松奉引,车奔,触北宫铁柱门,三马皆死。马祸也。时,更始失道,将亡。
桓帝延熹五年四月,惊马与逸象突人宫殿。近马祸也。是时,桓帝政衰缺。
灵帝光和元年,司徒长史冯巡马生人。京房《易传》曰:“上亡天子,诸侯相伐,厥妖马生人。”后冯巡迁甘陵相,黄巾初起,为所残杀,而国家亦四面受敌。其后关东州郡各举义兵,卒相攻伐,天子西移,王政隔塞。其占与京房同。
光和中,雒阳水西桥民马逸走,遂啮杀人。是时,公卿大臣及左右数有被诛者。
安帝永初元年十一月戊子,民转相惊走,弃什物,去庐舍。
灵帝建宁三年春,河内妇食夫,河南夫食妇。
熹平二年六月,雒阳民讹言虎贲寺东壁中有黄人,形容须眉良是,观者数万,省内悉出,道路断绝。到中平元年二月,张角兄弟起兵冀州,自号黄天。三十六万,四面出和,将帅星布,吏士外属,因其疲餧,牵而胜之。
光和元年五月壬午,何人白衣欲入德阳门,辞“我梁伯夏,教我上殿为天子”。中黄门桓贤等呼门吏仆射,欲收缚何人。吏未到,须臾还走,求索不得,不知姓名。时,蔡邕以成帝时男子王褒绛衣入宫,上前殿非常室,曰“天帝令我居此”,后王莽篡位。今此与成帝时相似而有异,被服不同,又未入云龙门而觉,称梁伯夏,皆轻于言。以往况今,将有狂狡之人,欲为王氏之谋,其事不成。其后张角称黄天作乱,竟破坏。
二年,雒阳上西门外女子生兒,两头,异肩共胸,俱前向,以为不祥,堕地弃之。自此之后,朝廷F178乱,政在私门,上下无别,二头之象。后董卓戮太后,被以不孝之名,放废天子,后复害之。汉元以来,祸莫逾此。
四年,魏郡男子张博送铁卢诣太官,博上书室殿山居屋后宫禁,落屋欢呼。上收缚考问,辞“忽不自觉知。”
中平元年六月壬申,雒阳男子刘仓居上西门外,妻生男,两头共身。
灵帝时,江夏黄氏之母,浴而化为鼋,入于深渊,其后时出见。初浴簪一银钗,及见,犹在其首。
献帝初平中,长沙有人姓桓氏,死,棺敛月余,其母闻棺中声,发之,遂生。占曰:“至阴为阳,下人为上。”其后曹公由庶士起。
建安四年二月,武陵充县女子李娥,年六十余,物故,以其家杉木槥敛,瘗于城外数里上。已十四日,有行闻其冢中有声,便语其家。家往视闻声,便发出,遂活。
七年,越巂有男化为女子。时,周群上言,哀帝时亦有此异,将有易代之事。至二十五年,献帝封于山阳。
建安中,女子生男,两头共身。
安帝元初六年夏四月,会稽大疫。
延光四年冬,京都大疫。
桓帝元嘉元年正月,京都大疫。二月,九江、庐江大疫。
延熹四年正月,大疫。
灵帝建宁四年三月,大疫。
熹平二年正月,大疫。
光和二年春,大疫。
五年二月,大疫。
中平二年正月,大疫。
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大疫。
灵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有黑气堕北宫温明殿东庭中,黑如车盖,起奋讯,身五色,有头,体长十余丈,形貌似龙。上问蔡邕,对曰:所谓天投蜺者也。不见足尾,不得称龙。《易龙》曰:‘蜺之比无德,以色亲也。’《潜潭巴》曰:‘虹出,后妃阴胁王者。’又曰:‘五色迭至,照于宫殿,有兵革之事。’《演孔图》曰:‘天子外苦兵,威内夺,臣无忠,则天投蜺。’变不空生,占不空言。”先是,立皇后何氏。皇后每斋,常谒祖庙,辄有变异,不得谒。中平元年,黄巾贼张角等立三十六方,起兵烧郡国,山东七州,处处应角。遣兵外讨角等,内使皇后二兄为大将统兵。其年,宫车晏驾,皇后摄政,二兄秉权。谴让帝母永乐后,令自杀。阴呼并州牧董卓,欲共诛中官。中官逆杀大将军进,兵相攻讨,京都战者塞道。皇太后母子遂为太尉卓等所废黜,皆死。天下之败,兵先兴于宫省,外延海内。二三十岁,其殃祸起自何氏。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十三经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政书
- 通典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荀子
- 小窗幽记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帝范
- 中论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孙膑兵法
- 吴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墨子
- 格言联璧
- 颜氏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孽海花
- 狄公案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幻中游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心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