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鉴赏
叙事体裁
在叙事上,《汉书》的特点是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凡事力求有始有终,记述明白。这为我们了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至今,凡是研究西汉历史,无不以《汉书》作为基本史料。
在体裁方面。《汉书》与《史记》同为纪传体史书。不同的是,《史记》起于传说五帝,止于汉武帝时代,是一部通史;而《汉书》却是专一记述西汉一朝史事的断代史。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是班固的创造。以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种体裁。这是班固对于我国史学的重大贡献。
体例沿革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改称纪,列传改称传,书改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比较完整地引用诏书、奏议,成为《汉书》的重要特点。此外,边疆诸少数民族传的内容也相当丰富。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刑法志》系统地叙述了国家律令,为研究我国律法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地理志》记录了当时行政区划、户口,物产、经济、民情等内容。
《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流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
《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而来,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汉书》的《百官公卿表》后人非常推崇,这篇表首先讲述了秦汉封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朝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
《汉书》史料来源,武帝前为《史记》。后一为其父书,二为各家所续《史记》,三为其它记载。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左传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旧五代史
- 梁书
- 辽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儒家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吴子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西游记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常言道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庭经
- 太玄经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郁离子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