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作品通过浮山梦境表现了作者的历史观点、政治抱负和人生态度。这在当时作家中颇具代表性。首先,是为表彰殉国忠臣、指斥卖国元勋。作品首回,乃据史实敷衍,但从第二回起就凭空结撰,演为三百年之大梦。小说结尾,说明宋之为元所灭,皆因周室忠臣义士复仇,乃是因果报应。作品以因果报应观点解释朝代更迭,虽为小说家之故伎,但作者更为注重人事,作品借五代及宋之兴亡,阐扬奸诈是尚,仁义丧亡,四维既不能修,传国又何能久的道理,,有一定借鉴意义。其次,作品在闾丘、韩二人治理岛国浮石业绩的描述中,寄托了作者自己裕国安民、建功立业的抱负和理想,也显示出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实际才干。再次,闾丘、韩二人的结局,实也反映了作者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情绪和人生如梦的虚无思想。
乍看此书的故事模式及末回的类于仙话的故事,必以为它的作者纯是位奉信道教的人;细详此书的内容,品味品味作者在书中流露出来的情趣,却发现作者是一个儒士,而且是一个颇为正统的儒士。他不仅不信奉道教,且斥佛道二教固末俗之胡涂,实王道之蟊贼,甚至不承认中国有三教,说教者圣贤授受之规模,治国安民之法则,乌得有三?因此,这书并不是宜示道教教义,宏扬道家法力的宗教小说,而是一个正统的儒者,借用一个由来已久的文学母题,,利用文学形象,宜示自己对社会的政治经济、世道人心的若干设想和看法。
作为一个儒者,忠是其至高道德标准之一。《希夷梦》的开首五回,写韩速、吕仲卿食周粟终不为宋臣,为了复国,冒死犯难,四处奔波,百折不回,正是对这种至高道德的热情讴歌,表现了作者对此的无限向往。讴歌忠孝,旧小说中所在多有,《希夷梦》却有点与众不同,其关键在于,赵匡胤的皇位是夺诸孤儿寡母之手,而且是对赵匡胤有过无比恩宠的周世宗的遗腹孤子,世宗又是位有道有为的英明君主。这样韩速、仲卿的谋求复国报仇,便不单单是一般的尽忠,,而在忠之中带着一种对恃强凌弱的强暴势力的抗争,对忘恩负义之人的声讨。因此,他们的行为,能迎得各阶层人的长久的赞誉,具有一种较为特殊的魅力。
儒与释道在对待社会的态度方面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它的积极的入世思想。它要求儒士用世,求闻达。而达则要施展抱负,兼济天下。然而,儒家的理想却往往在现实面前碰壁,能够达的,毕竟很少,而达者又未必于世有补,这是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当这种矛盾无法解决之时,一些儒士则往往躲进自己构筑的理想的象牙塔中去寻求某种慰藉,许多才子佳人小说作者创造的才子状元及第,而后夫妻恩荣团圆,便多是此类。有些则干脆由入世而走入出世,,一如李公佐创造的《南柯梦》的主人公。《希夷梦》的作者明显的是个未达的寒儒,他也感觉到在现实社会中不能够出头,无由实现自己的抱负理想,故书中有一种对现实明显的失望情绪。可实在的,他又无法忘怀现实,更无法忘却自己的理想。于是,他首先把自己在现实社会中不能实现的理想,不能施展的抱负,幻化在一个冥冥茫茫的岛国施行,实现,颇有点象陈忱创造一个李俊立国海岛的故事,以寄托自己美好的深深的愿望和理想,强烈地希望着真有那么一天的到来。
这理想和抱负,在书中是靠着作者所塑造的两个主人公,尤其是吕仲卿这个人物形象来实现的。吕仲卿飘至海岛,受知于岛国浮石的西庶长,因而为朝廷所重,封为客卿;韩速为吕仲卿取归浮石,也被封为广望君,可以说,他们都达了,于是便内除奸佞,抑制地方割据势力;摒去门第,奖拔贤才;同时制订新法,整顿砂政,兴利去弊,疏浚河道。对外则力挫强敌,安疆拓界,把一个浮石治理得国强民富。这的的确确是儒士心目中的一个理想王国。
作者把他的书命名为《希夷梦》,确实是很有深意的。要言之,这部小说,其实只是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做了千余年的一个梦。梦虽也可称美好,却毕竟要被现实碰得粉碎。功名何处,梦回剩得须眉白,吕仲卿、韩速终于从梦中醒来,离开希夷洞中的那块巨石,离开了希夷洞,带着深深的叹惋,超然地俯视着人世,俯视着人生。这结局也是很有点象征意味的。可惜,当作者发觉自己的梦想不大能够实现,朦胧地睁开自己的眼睛的时候,他又遁入了所谓天命之中,,迹冷心灰,加入了避世者的行列。这大约与他的入世太深,希望太大,却又喝尽了现实的苦酒不无关系吧。所幸,韩、自虽然仙去,而犹未忘拯救苍生,未忘兼爱及人,爱始为博。临近卷终,作者依然让他们掠邻境之雨以救本境之旱,达到水旱两均。作者其实还是未真正地消极出世,也见得此书并非在构筑一个世外桃源,而是在绘出一个儒士的理想王国的蓝图。
艺术特色
《希夷梦》一书叙事的线索相当精楚,两个主要人物贯串全书的始终。先是韩速、吕仲卿分叙;然后合叙二人为复国奔走;再又分叙:吕仲卿入浮石国,韩速入浮金国;最后再合叙二人在浮石共建基业。韩、吕二人那种为实现理想执着不懈的精神,也颇能感人。可惜语言太文,尤其是许多人物的对白,多为浅近文言,缺少口语的那种活泼、生动及充满生活情趣的气息。
- 推荐作品:
- 诗经
- 尚书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旧五代史
- 北史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九州春秋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万历野获编
- 水经注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岭外代答
- 政书
- 读通鉴论
- 儒家
- 菜根谭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春秋繁露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尉缭子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农桑辑要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心经
- 中说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