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楚语·申叔时论傅太子之道
庄王使士亹傅太子箴,辞曰:“臣不才,无能益焉。”王曰:“赖子之善善之也。”对曰:“夫善在太子,太子欲善,善人将至;若不欲善,善则不用。故尧有丹朱,舜有商均,启有五观,汤有太甲,文王有管、蔡。是五王者,皆有元德也,而有奸子。夫岂不欲其善,不能故也。若民烦,可教训。蛮、夷、戎、狄,其不宾也久矣,中国所不能用也。”王卒使傅之。
楚庄王委派士教导太子箴,士辞谢说:“我没有才能,不能对太子有所帮助。”庄王说:“靠您的才德可以使他变好。”士回答说:“变好的关键在太子,太子想好,有才德的人就会来了;如果太子不想好,有才德的人教导他也不会听。所以尧有丹朱,舜有商均,启有五规,商汤有太甲,周文王有管叔、蔡叔那样的不肖子孙。这五位君王,都有大德,却有邪恶的子孙。难道他们不想子孙学好,那是因为不能够的缘故。如果百姓纷乱,可以教育训导。蛮、夷、戎、狄少数民族,他们不顺服已经很久了,中原国家并不能使他们听从。”庄王最终还是让士教导太子。
问于申叔时,叔时曰:“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
士询问申叔时,叔时说:“用历史来教育他,从而使他懂得褒扬善行而贬抑邪恶,来戒勉他的心;用先王的世系来教育他,从而使他知道有德行的人能名声显扬,昏庸的人要被废黜,来鼓励和约束他的行为;用诗歌来教育他,对他宣扬先王的美德,来指引他的志向;用礼仪来教育他,使他知道尊卑上下的法度;用音乐来教育他,来洗涤他身上的污秽,使他稳重而不轻浮;用法令来教育他,使他懂得百官的职事;用治国的嘉言来教育他,使他发扬美德,知道先王务必以德对待百姓;用古书载记来教育他,使他懂得历代成败兴衰的道理而引起警戒;用先王的训典来教育他,使他知道宗族的发展繁衍,使行为符合道义。
“若是而不从,动而不悛,则文咏物以行之,求贤良以翼之。悛而不摄,则身勤之,多训典刑以纳之,务慎惇笃以固之。摄而不彻,则明施舍以导之忠,明久长以导之信,明度量以导之义,明等级以导之礼,明恭俭以导之孝,明敬戒以导之事,明慈爱以导之仁,明昭利以导之文,明除害以导之武,明精意以导之罚,明正德以导之赏,明齐肃以耀之临。若是而不济,不可为也。
“如果这样教导还不听从,举动失当而不改正,那就用文辞托物讽谏来劝导他,寻求贤良之士来辅佐他。改正了还不稳固,那就身体力行来带动他,经常用常规来教导他让他接受,努力审慎地用笃厚的品德来巩固他。稳固了却不通达,那就阐明推己及人的道理,引导他讲忠恕;阐明如何可以使国祚长久的道理,引导他讲诚信;阐明度量关系上要适度,引导他处事得宜;阐明上下等级的秩序,引导他遵循礼法;阐明谦恭克俭的道理,引导他孝敬亲人;阐明恭敬警戒的原则,引导他办事成功;阐明要以慈爱之心待人,引导他实行仁德;阐明要利人利物,引导他具有文德;阐明要铲恶除暴,引导他树立武德;阐明办案要精心一意,引导他慎加惩罚;阐明待人要无所偏私,引导他正确赏赐;阐明做事要专一严肃,使他明于处事。如果这样教导还不成功,那就不能做他的老师了。
“且夫诵诗以辅相之,威仪以先后之,体貌以左右之,明行以宣翼之,制节义以动行之,恭敬以临监之,勤勉以劝之,孝顺以纳之,忠信以发之,德音以扬之,教备而不从者,非人也。其可兴乎!夫子践位则退,自退则敬,否则赧。”
“吟诵诗歌来辅佐他,用礼仪来帮助他,以礼相待来影响他,身体力行来辅助他,制订节义来约束他,端庄恭敬地监督他,殷勤恳切地劝勉他,以孝顺之心对待他,用忠诚信义来启发他,用好的声誉来激扬他,如此全面教导还不听从的话,那就不是一个可以教育好的人了。那还可以教养成人吗?那太子即位您就引退,自己引退就显示出自重,否则就会时常感到惭愧。”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大戴礼记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春秋繁露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饮膳正要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墨子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齐东野语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绿野仙踪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常言道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别集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