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述
第一品陆探微、曹不兴等五人;第二品列顾恺之等三人;第三品列姚昙度、顾恺之等九人;第四品列,蘧道愍等五人;第五品列刘顼等四人;第六品为宋炳、丁光。
顾恺之是杰出的画家,在东晋声名卓著,谢安曾推崇为自生人以来未有也。谢赫却仅列之为第三品,评曰:格体精微,笔无妄下;但迹迨意,声过其实。这一品评曾遭致《画品》续作者的强烈不满。谢赫之所以将顾恺之列为第三品,反映了《画品》所倡的创作倾向,折射出与时而变的理论意义。他张迹有巧拙,艺无古今,强调变古、创新,这与萧纲一派反摹古、倡新变的思想一致。萧纲在中大通三年被立为皇太子,在此前后大力提倡宫体,《画品》写于532年之后,,可见谢赫入梁后的绘画及理论,都受到了宫体的影响。姚最《续画品》评谢赫笔路纤弱,不副壮雅之怀,这是由于所画丽服靓妆,随时变改。直眉曲鬓,与世事新,可见谢赫所画实为画中宫体。这与魏晋玄风笼罩下尚静、传神、重眼睛、轻形体的顾氏画风异趣,《画品》对顾氏的品评并非妄下。
在《画品》序言中,谢赫沿曹植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之说,亦云: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但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首次提出关于六法的理论: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六法远承先秦以来儒家所讲六气、六律、六诗,贾谊《六术》所云六理、六法、六行、六美等概念,近参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以六观论诗文优劣,使绘画理论从创作技巧到批评准则上升到自成体系的阶段。
六法之首是气韵生动。汉人重气,认为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曹丕以气人于文学批评,提出文以气为主。晋人多以韵品藻人物;气韵相合为一词,当指人的生命力与智慧、才情的统一。而生动之说,可远溯《易传》生生之谓易,又承汉人气生万物之论。生命哲学用于艺术,气韵生动当是指人的生命、精神、学识、风度等,应表现在生生不已、变动不居之中。这种既重精神风韵,重姿态动作的观点,继承了顾恺之传神写照论,但又与顾氏忘形得神异,,是对传神论的发展。
六法之二是骨法用笔。骨法源古代面相术,指人的骨体相貌,魏晋品藻人物,常有带骨字的评语,认为骨与人的形体、精神、人品都相关。顾恺之将骨法引入绘画,使之成为以形写神的基础。谢赫所说骨法,继承了顾恺之所论,但在评张墨、荀勗时又有但取精灵,遗其骨法之说,使骨法失去神圣意义而趋于世俗。《画品》将骨法与用笔相联系,既明确了中国绘画与书法密切相关,又指出了线条是造型的基础。传为卫夫人作的《笔阵图》说:善笔力者多骨。,骨法用笔之说当对此有汲取。综观谢赫对各画家的评论,是要求用笔有骨力,要创新,且气韵生动当凭借骨法用笔。
六法当以气韵生动、骨法用笔最为重要。其余四法属具体技巧:应物象形指按物象面貌来表现,不能臆造,随类赋彩指据不同对象表现各自的色彩,经营位置指精心构图、巧妙设计,传移模写指临摹技巧。六法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宋郭若虚推尊为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可以认为,《画品》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绘画理论批评著作。
对六法首作逐条转述的是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自此而至清代,皆作四字一句连读,近代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始作二、二断开,钱钟书亦认为四字相连失读,对此,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辨析甚详。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孝经
- 孟子
- 谷梁传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后汉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梁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兵家
- 素书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谱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淮南子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三刻拍案惊奇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后汉演义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庄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