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简介
王夫之,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学者尊称为船山先生。其别号甚多,据记载还有卖姜翁、一瓠道人、船山老农、船山遗老等十多个。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崇祯十五年壬午科举人。王夫之自幼从学于父兄,聪敏好学,博览群书,十四岁即考入衡阳县学,成为秀才,但继续科举仕进的梦想在农民大起义的冲击下破灭。王夫之目睹明末的腐朽统治和东北满族贵族势力的不断扩张,,与许多有识之士一样感到危机日深,主张改革弊政。他十分关注国家社会政治时局,格外用心研究历史。
王夫之壮年时,明清两朝交替,他曾积极参加抗清斗争,经受过坎坷的政治流亡生活的考验和锻炼,同时有机会广泛接触社会,使他的进步思想趋于成熟。迫于抗清形势逆转,王夫之遁迹林泉,近四十幽居穷乡僻壤,荒山野岭,苦其心志,联系社会现实,总结历史经验,以全部精力从事著述,力图回答时代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寻找挽救危局的革新之路。王夫之的著作涉及哲学、政治、历史、文学各方面,多达百余种。
《读通鉴论》是王夫之阅读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笔记,全书30卷,其中秦1卷,西汉4卷,东汉4卷,三国1卷,晋4卷,宋、齐、梁、陈、隋各1卷,唐8卷,五代3卷,另附《叙论》4篇为卷末。这不是一部单纯的历史著作。首先,它是阅读另一部历史巨著的笔记,其中每一节都是针对《通鉴》所记的某一段史实而发的议论,如果不参照《资治通鉴》而单读《读通鉴论》,就会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次,这部书是一个思想家的历史沉思录。,它既折射了明清之际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之光,又积淀了一个当时心境极为痛苦与矛盾的思想家的深邃反思。所以,总体水平远超出一般史书。
王夫之是一个忠于明王朝,又具有浓厚民族意识的文人。对于明亡于清这一事实,他从其字里行间透溢出痛苦和悲愤。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借古史来发泄自己的民族义愤,而是希望推本得失之原,立一成之型,所以,其史论具有巨大的现实感。明亡后,若干史学家探讨其灭亡原因,或批评政治混乱,或分析制度弊端,或抨击君主专制及其流弊,深度不一。其中,以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为代表的批判专制君主制度的思想最为深刻。王夫之与大多数史学家不同,,他不仅具有这种现实感,而且能将其与历史的沉思融合起来,试图从中总结出更高层次的历史哲学来。
首先,他清醒地反观自身,认为夷狄之蹂躏中国,亦非必有固获之心,中国致之耳。于是他在《读通鉴论》中,批评君主与大臣聚敛财富,批评君主贪巧自矜滥杀忠良,批评奸臣败坏纲纪使国家衰微,批评大臣拥兵自重强枝弱干,批评学风日衰邪说日盛,批评纵客商贾舍本逐末,批评奸臣引狼入室屈膝投降……批评几乎涉及到历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在他心目中,前朝旧事只不过是明朝现实而已。
其次,在历史的沉思中,王夫之得到了一个启示,就是事随势迁而法必变。他从远古人类的异于禽兽无几与今天人类文明中看到了世益降,物益备;从三代的沈酗、淫奔、黩货与唐代的天下帖然受治中看到了今未必不如昔;从三代的封建诸侯与秦始皇改郡县制的成功中看到了势相激而理随以易。历史的变化使王夫之得出了一个哲理性的结论:势之顺者,即理之当然者矣,也就是说,顺应历史潮流的就是合理的。
理势合一、理因乎势是王夫之在历史沉思中得出的最有光彩的结论。变是这个历史哲学的核心。正是在此思想指导下,王夫之批判了封建史学中最要害的命题正统论,统者,合而不离,续而不绝之谓也,就是说,所谓统是统一了国家并能较长久地持续下去的政权,不论是靠武力统一的,还是靠阴谋篡弑而来的,只要它顺应了大势,使国家合而不离,续而不绝,就是合理的、正统的,并不在乎它姓李还是姓赵。他说:论之不及正统者,何也?
曰,正统之说,不知其所自昉也。自汉之亡,曹氏、司马氏乘之,以窃天下,而为之名曰禅。于是为之说曰,必有所承以为统,而后可以为天子,义不相授受而强相缀系,以揜篡夺之迹,抑假邹衍之邪说,与刘歆历家之绪论,文其诐辞,要岂事理之实然哉。史书从朱熹著成《通鉴纲目》以后,正统的争论已成为封建史学家所最关心的事,甚至影响到宋、辽、金三史的修撰,迟迟未能定稿。而王夫之此说完全粉碎了那些一无可取的谬论。如果说黄宗羲是从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现实出发得出了批判明朝君主专制的理论,那么,王夫之则是从历史的不断变化发展中得到了这一思想。千百年来,天不变道亦不变,宋元以来,为一家一姓而争正统的喧吵热闹非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成则为王、为神、为圣,便是得天命、当正统,永远私有天下,无人敢说不字。而黄宗羲、王夫之却否定了这天经地义的结论,从历史变化上指出了顺应势者才合天理,无疑是一个进步。
当然,历史遗留的负担毕竟太沉重了,传统文化在他身上积淀的毕竟太深厚了,当这位思想家在进行历史沉思时,常常不自觉地沿袭了传统历史观与道德观,陷入传统的保守观念之中。如他认为封建君主不能变,能变的只是具体的措施与制度;封建思想观念不能变,能变的只是个别的方法与观点,这便成了王夫之思想中一个永远难以摆脱的矛盾。他理智上承认势之所趋即理这一哲学命题,但感情上却不能接受真正扑面而来的势。他骂与正统理学相左的学派,,如宋代的苏学、浙学及明代李贽等人的异端史学,指斥李贽的《藏书》为害尤烈。当张献忠请他加入起义队伍时,他剺面伤腕,誓死不肯,而清兵南下时,他却举兵反抗,将民族大义与忠君思想糅在一起。所以,在阅读《读通鉴论》时,既要注意到他表露的进步史学思想,也不能忽视那些阻碍这种思想升华的种种保守因素。
主要著作
在经学方面:有《易》、《书》、《春秋》、《四书》的《稗疏》、《考异》等24种;
在文学方面:有《说文广义》、《大行录》等;
诸子方面有《老子衍》、《庄子解》等五种;
佛学方面有《相宗络索》等两种;
哲学和社会历史方面有《黄书》、《噩梦》和《思问录》等名篇。
除此之外,天文、地理、数学、历法等方面的著作大多收录在《船山遗书》中。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诗经
- 左传
- 周礼
- 孝经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大学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晋书
- 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难经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何典
- 南游记
- 西汉演义
- 说唐全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知言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