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由于隋朝末年统治者滥用民力,国力亏虚,突厥乘机威胁中原,直到唐初的李渊,也不得不屈从于突厥。唐太宗这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自然要彻底雪耻,他决心消灭西突厥割据势力,统一西域并发展与中亚、南亚和西亚各国的交往,为此必须了解西域一带的地理、人情。
13岁时,玄奘立志远绍如来,近光遗法,从此遁入空门。当时社会的佛学氛围浓厚,玄奘天资聪颖,很快就脱颖而出。后来,玄奘修行的净土寺因战乱而不再适合修行,玄奘只好离开洛阳四处游历,先后到成都、长安、扬州、苏州等地,遍访名师,最后又到长安问师于法常、僧辩两位大师。当时,玄奘的佛学修养已经非常深厚,令长安的高僧刮目相看,人们都称他为佛门千里驹。
然而,随着学业的长进,玄奘心中的困惑也越来越多,而这些疑惑又并非国内佛典和大师所能解决,于是他下定决心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去求经学法。
唐太宗贞观元年,迟迟等不到朝廷批文的玄奘决定只身到印度求取真经。他从长安出发,开始了西行求经之旅。一路上,玄奘历经千辛万苦,多次陷入绝境,最终到达了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在那里留学5年,之后又周游印度。当地的僧人十分敬仰他的人品学识,戒日王还专门为他召开了辩法大会,他的名气因此越来越大。人们都希望他留在印度,然而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回了国。
贞观十七年春,玄奘谢绝了印度众僧的挽留,携带657部佛经回国。两年后,他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首都长安。玄奘此行,历时19年,行程5万里,是一次伟大的旅行。
回到长安后,玄奘受到盛大欢迎,唐太宗召见了他,对他的才学十分赏识,命令宰相房玄龄选取高僧,协助玄奘翻译佛经。唐太宗还敦促他将在西域的所见所闻撰写成书,于是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执笔的《大唐西域记》一书在贞观二十年问世了。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谷梁传
- 易经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匡谬正俗
- 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政书
- 史评
- 史通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折狱龟鉴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墨子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小说家
- 水浒传
- 西游记
- 警世通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杨家将
- 绣云阁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总集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日知录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