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事第七十七
古者圣王昭义以别贵贱,以序尊卑,以体上下,然后民知尊君敬上,而忠顺之行备矣。
是故古者天子之官有典命官,掌诸侯之仪。大行人,掌诸侯之仪,以等其爵。故贵贱有别,尊卑有序,上下有差也。典命诸侯之五仪,诸臣之五等,以定其爵,故贵贱有别,尊卑有序,上下有差也。
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诸侯诸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皆以五为节。
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及其封也,皆加一等,其国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亦如之。
凡诸侯之適子省於天子,摄君,则下其君之礼一等;未省,则以皮帛继子男。
公之孤四命,以皮帛视小国之君,其卿三命,其大夫再命,士一命,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各视其命之数;侯伯之卿、大夫、士亦如之;子男之卿再命,其大夫一命,其士不命,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各如其命之数。
礼:大行人以九仪别诸侯之命,等诸臣之爵,以同域国之礼而待其宾客。
上公之礼:执桓圭九寸,缫藉九寸,冕服九章,建常九旒,樊缨九就,贰车九乘,介九人,礼九牢,其朝位宾主之间九十步,饕礼九献,食礼九举。
诸侯之礼,执信圭七寸,缫藉七寸,冕服七章,建常七旒,樊缨七就,贰车七乘,介七人,礼七牢,其朝位宾主之间七十步,飨礼七献,食礼七举。诸伯执躬圭,其他皆如诸侯之礼。
诸子执穀璧五寸,缫藉五寸,冕服五章,建常五旒,樊缨五就,贰车五乘,介五人,礼五牢,其朝位宾主之间五十步,飨礼五献,食礼五举。
诸男执蒲璧,其他皆如诸子之礼。
凡大国之孤,执皮帛,以继小国之君。诸侯之卿、礼各下其君二等;以下及大夫、士皆如之。
天子之所以明章著此义者,以朝聘之礼也。是故千里之内,岁一见;千里之外、千五百里之内,二岁一见;千五百里之外、二千里之内,三岁一见;二千里之外、二千五百里之内,四岁一见;二千五百里之外、三千里之内,五岁一见;三千里之外,三千五百里之内,六岁一见。
各执其圭瑞,服其服,乘其辂,建其旌旂,施其樊缨,从其贰车,委积之以其牢礼之数,所以明别义也。
然后天子冕而执镇圭尺有二寸,藻藉尺有二寸,搢大圭,乘大辂,建大常,十有二旒,樊缨十有再就,贰车十有二乘。率诸侯而朝日于东郊,所以教尊尊也。
退而朝诸侯,为坛三成,宫旁一门。天子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所以别亲疏外内也。
公侯伯子男各以其旂就其位:诸公之国,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国,东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
及其将币也,公於上等,所以别贵贱,序尊卑也。
奠圭,降、拜、升、成拜,明臣礼也。
奉国地所出重物而献之,明臣职也。
内袒入门而右,以听事也。
明臣礼、臣职、臣事,所以教臣也。
率而祀天於南郊,配以先祖,所以教民报德,不忘本也。率而享祀於太庙,所以教孝也。
与之大射,以考其习礼乐而观其德行;与之图事,以观其能;傧而礼之,三飨三食三宴,以与之习立礼乐。
是故一朝而近者三年,远者六年。有德焉,礼乐为之益习,德行为之益脩,天子之命为之益行。然后使诸侯世相朝,交岁相问,殷相聘,以习礼、考义、正刑、一德,以崇天子。故曰:朝聘之礼者,所以正君臣之义也。
诸侯相朝之礼,各执其圭瑞,服其服,乘其辂,建其旌旂,施其樊缨,从其贰车,委积之以其牢礼之数,所以别义也。
介绍而相见,君子於其所尊,不敢质,敬之至也。
君使大夫迎於境,卿劳於道,君亲郊劳致馆。
及将币,拜迎於大门外而庙受。北面拜贶,所以致敬也。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敬让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诸侯相接以敬让,则不相侵陵也。此天子之所以养诸侯,兵不用,而诸侯自为正之具也。
君亲致飨既还圭,飨食,致赠,郊送,所以相与习礼乐也。
诸侯相与习礼乐,则德行修而不流也。故天子制之,而诸侯务焉。
聘礼: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贵贱也。介绍而传命,君子於其所尊,不敢质,敬之至也。三让而后传命,三让而后入庙门,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
君使士迎於境,大夫郊劳,君亲拜迎大门之内而庙受,北面拜贶,拜君命之辱,所以致敬让也。致敬让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致诸侯相接以敬让,则不相欺陵也。
卿为上摈,大夫为丞摈。君亲醴宾,宾私面私觌。致饔饩,既还圭璋贿赠,飨食燕,所以明宾主君臣之义也。
故天子之制诸侯,交岁相问,殷相聘,相厉以礼。使者聘而误,主君不亲飨食;所以耻厉之也。诸侯相厉以礼,则外不相侵,内不相陵。此天子所以养诸侯,兵不用,而诸侯自为正之具也。
以圭璋聘,重礼也;已聘而还圭璋,此轻财重礼之义也。诸侯相厉以轻财重礼,则民作让矣。主国待客,出入三积。既客於舍,五牢之具陈於内;米三十车、禾三十车、刍薪倍禾,皆陈於外;乘禽日五双,群介皆饩牢。壹食再飨,宴与时赐无数。所以重礼也。古之用财不能均如此,然而用财如此其厚者,言尽之于礼也;尽之于礼则内君臣不相陵,而外不相侵。故天子制之,而诸侯务焉。
古者,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义,以亲诸侯。春朝诸侯而图天下之事,秋觐以比邦国之功,夏宗以陈天下之谋,冬遇以协诸侯之虑。时会以发四方之禁,殷同以施天下之政,时聘以结诸侯之好,殷眺以成邦国之贰,閒问以谕诸侯之志,归脤以教诸侯之福,贺庆以赞诸侯之喜,致会以补诸侯之灾。
天子之所以抚诸侯者:岁遍在,三岁遍眺,五岁遍省,七岁属象胥喻言语,协辞令,九岁属瞽史谕书名,听音声,十有一岁达瑞节,同度量,成牢礼,同数器,修法则,十有二岁,天子巡狩殷国。
是故诸侯上不敢侵陵,下不敢暴小民。然后诸侯之国札丧,则令赙补之;凶荒,则令赒委之;师役,则令槁禬之;有福事,则令庆贺之;有祸灾,则令哀吊之。凡此五物者,治其事故。
及其万民之利害为一书,其礼俗、政事、教治、刑禁之逆顺为一书,其悖逆暴乱,作慝欲犯令者为一书,其札丧、凶荒、厄贫为一书,其康乐、和亲、安平为一书。凡此五物者,无国别异之,天子以周知天下之政。是故诸侯附於德,服於义,则天下太平。
古者天子为诸侯不行礼义、不脩法度、不附於德、不服於义,故使射人以射礼选其德行;职方氏、大行人以其治国,选其能功。诸侯之得失治乱定,然后明九命之赏以劝之,明九伐之法以震威之。尚犹有不附於德,不服於义者,则使掌交说之。故诸侯莫不附於德,服於义者。此天子之所以养诸侯,兵不用,而诸侯自为正之法也。
- 推荐作品:
- 史
- 十三经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东观奏记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三字经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园冶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