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该剧的主题是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描写,反映唐代开元、天宝时期的社会历史生活,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悲剧。围绕这一主题还表现了其他方面的思想,首先是流露了强烈的国破家亡之恨,如剧中《弹词》、《私祭》两出。其次是表现了爱国思想。这集中地体现在对郭子仪和雷海青两个人物的描写上。郭子仪曾击败了安禄山的叛乱,重立了唐朝社稷。雷海青则抱琵琶痛骂和殴击安禄山,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虽然该剧讲述的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但《长生殿》中又加插了很多历史事件和反映百姓疾苦的内容,比如唐明皇为了让杨贵妃吃到新鲜荔枝,让人快马兼程,将刚刚采摘下来的荔枝从海南运到数千里外的长安。沿途大片农田被马蹄踩坏,百姓的心血付诸东流,还有的百姓因躲闪不及,惨死在马蹄下。这些在与唐明皇和杨贵妃穷奢极欲的生活对比下,极具现实意义和讽刺意义。
《长生殿》既是一部浪漫的爱情剧,又具有历史剧的特色,在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生死不渝的爱情的同时,又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写安史之乱及有关的社会政治情况。这一双线互相映衬的结构,把杨、李的爱情故事结合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广阔的社会背景来描写,除了通过对唐明皇失政的批评,寄寓乐极生悲的教训意义外,还通过描写爱情在历史变乱中的丧失和由此引起的痛苦,渲染了个人命运为巨大的历史力量所摆布的哀伤。总之,《长生殿》是一部以写情为主,,兼寓政治教训与历史伤感的作品。
艺术特色
曲词
《长生殿》的曲词优美,清丽流畅、刻画细致、抒情色彩浓郁。例如《弹词》一出中,【转调货郎儿】九支曲子,低回深郁,曲折动人。而随着人物身份的不同,《长生殿》曲词的风格也多有变化,如前面抄录李龟年流落江南时所唱的一支曲子,别有一种苍凉的感觉;而剧中几支民间百姓的唱词,则大多偏向于通俗风趣。
剧中多数是用南曲,但不少出也用北曲,雄壮称丽兼美。如《疑谶》《骂贼》《弹词》皆北曲,老生唱,雄壮、悲壮、苍凉。《絮阁》《惊变》是南北,合套,不单调。全剧几乎把南北曲调美听者都组织在内,五十出无重复之曲调是苦心镂血之作。而且这样大的一部传奇,极便于歌伶演习。因为他采取了许多习唱之曲,近似的场面,善于脱胎换骨。例如《定情》一出用【念奴娇】 【古轮台】,脱胎于《琵琶记·中秋望月》全场合唱的场面。《密誓》一出用【商调】 【二郎神】曲,,此脱胎于《拜月亭》之《拜月》,此曲商调,昆曲中之六字调,细腻慢曲,一般用之于配合黄昏夜晚的情景。诸如此类,选调很讲究。
结构
该剧结构奇巧。作者将李、杨爱情和安史之乱两条情节线索互相纠结而有条不紊,在布局和结构上也安排得很巧妙。一方面从《定情》到《密誓》,他们的爱情在发展;一方面从《贿权》到《陷关》,安禄山慢慢酿成大祸。场次与场次之间互相对照。交错发展。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宫廷内外、朝野上下、天上人间交相辉映,一齐展现在观众和读者的眼前,形成强烈的对照,发人深思,这正是作者的用心所在。
人物形象
作品里的两个中心人物是唐明皇和杨贵妃,这两个封建社会的帝王和妃子,他们的阶级地位决定了他们的生活荒淫糜乱。作者笔下的唐明皇是个既多情又荒淫的皇帝,作品成功之处在于通过他概括出封建统治者的堕落腐化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但作者写他的多情给人以不真实之感。作品中还写他同虢国夫人的暖昧关系,这只能暴露他的淫乱罢了。作者对杨贵妃进行更多的美化,突出了她的聪明、才智和美丽。作者写她的性格的基本内容是妒和情。她不但排斥梅妃,,同时也妒忌自己的姊妹。因为在那种荣辱得失变化不定的环境中,争宠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害,失去了帝王的宠爱,即失去了自己的地位,这正是杨贵妃性格的社会意义。这也就破坏了所谓杨妃对爱情的真挚。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白虎通义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伤寒论
- 难经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茶经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博物志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鬼神传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了凡四训
- 中说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