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五 为政篇·致九弟·为政切不可疏懒
沅浦九弟左右:
初七初八连接二信,具悉一切。亮一去时,信中记封有报销折稿,来信未经提及,或未得见耶?廿六早地孔轰倒城垣数丈,而未克成功;此亦如人之生死,早迟时刻,自有一定,不可强也。总理即已接札,则凡承上起下之公文,自不得不照申照行,切不可似我疏懒,置之不理也。
余生平之失,在志大而才疏,有实心而乏实力,坐是百无一成。李去麟之长短,亦颇与我相似,如将赴湖北,可失至余家一叙再往。润公近颇综核名实,恐亦未必投洽无间也。
近日身体略好,惟回思历年在外办事,愆咎甚多,内省增咎。饮食起居,一切如常,无穷廑念。今年若能为母亲大人另觅一善地,教子便略有长进,则此右豁然畅适矣。弟年纪较轻,精力略胜于我,此际正宜提起全力,早夜整刷,昔贤谓宜用猛火煮,慢火温,弟今正用猛火之时也。
李次青之才,实不可及,吾在外数年,独觉惭对此人,弟可与之常通书信,一则稍表余之歉忧,一则凡事可以请益。余京中书籍,承漱六专人取出,带至江苏松江府署中,此后或易报回。书虽不可不看,弟此时以营务为重,则不宜常看书。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以纷而散。荀子称“耳不两听而聪,目不两视而明”,庄子称“用志不纷,乃凝于神。”皆至言也!(咸丰八年正月十一日)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集
- 诗经
- 礼记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后汉书
- 宋史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北史
- 梁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东京梦华录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管子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园冶
- 茶经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狄公案
- 北游记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僧宝传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