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卷上·要知缓急
夫病有浅深,治有缓急。(体认病情,而用药缓急合当,乃医家第一要着。)若急病而用缓药,是养杀人也。缓病而用急药,是逼杀人也。庸医遇病,不能必其何名,亦不能必其当用何药,概以温平试之。若缓病尚可,设遇大病则为误不小,故名养杀人。若缓病投以急药,是欲速其效,殊不知攻急则变生,所谓逼杀人也。(二者之误,今世医家比比,胆怯者蹈养杀之弊,心粗者逞逼杀之害。医本生人,乃为杀薮,悲哉!)
余观京师名医吕实者,亦熟此法,但不早用,惟先用温平药调治,及至危笃,方议灼艾丹附等事,多不效,乃曰:此天命也。殊不知救挽已迟,藏气败绝,虽灵丹妙药,无能为矣。余亲见彼治一伤寒第五日,昏睡谵语,六脉洪大,以为胃中有热,以承气下之,四更即死矣。六脉之大,非洪也,乃阳气将脱,故见此耳。治以下药,更虚其阴,则阳无所附而死速矣。若先于脐下灸三百壮,固住脾肾之气;内服保元丹、敛阳丹,饮姜附汤,过三日,自然汗出而愈。余治一伤寒,亦昏睡妄语,六脉弦大。余曰脉大而昏睡。
定非实热,乃脉随气奔也,强为之治。(先生真仁人也,强治之心,余颇有之,第以人不我信,且又碍于言讷而不肯为,究非真行仁术之人,常以此自愧。)用烈火灸关元穴,初灸病患觉痛,至七十壮遂昏睡不疼,灸至三鼓,病患开眼,思饮食,令服姜附汤。至三日后,方得元气来复,大汗而解。(今时姑息成风,灸法难行,余尝叹曰∶人参虽救命之品,姜附尤有回阳之功,无如世人不识,俗医痛扫,良可慨也。)余思前证,少阴病也。发昏谵语,全似阳证,若时投以承气,岂得不死。故耳聋不呻吟,身生赤黑靥,而十指冷至脚面,身重如山,口多痰唾,时发躁热者,皆少阴证也。仲景以耳聋系之少阳,谵语归之阳明,用柴胡承气辈误人不少。夫但知少阳脉循胁络耳,却不思耳窍属肾,以耳聋归少阳,此仲景所未到之处也。(耳聋仲景作宗气虚论,未尝归少阳。至于谵语,论中言神气虚者多,若阳明证中不过数条而已,先生故加贬驳,未免有意索瘢。)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礼记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幼学琼林
- 国语
- 盐铁论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滴天髓阐微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艺舟双楫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公孙龙子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小说家
- 水浒传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小五义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薛丁山征西
- 心经
- 中说
- 道家
- 列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