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石部·铅丹
释名
又名黄丹、丹粉、朱粉、铅华。系用铅、硫磺、硝石等合炼而成。
气味
辛、微寒、无毒。
主治
消渴烦乱。用铅丹一钱,新汲水送下。服药后,宜吃荞麦粥。
吐逆不止。用铅丹四两,加米醋半斤,煎干,在炭火中煅红,冷定后,研为末,和米饭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丸,醋汤送下。此方名“碧霞丹”。
小儿吐逆水上。用铅丹研末,加枣肉捣匀,做成丸子,如芡子大。针挑一丸,在灯上烧过,研为细末,乳汁调服。此方名“烧针丸”。另一配方:在烧针丸的药方中加朱砂、枯矾各少许。
反胃气逆。用铅丹、白矾各二两,生石亭脂半两。先把丹、矾两药放在坩锅里,烧炭煅红,放冷两天,再加入石亭脂,共研为末,和米饭少许,捏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日服十五丸,米汤送下。
赤白泄痢。把枣肉捣烂,加入铅丹、白矾等分,各如皂角子大,再加米饭少许,和成团丸,如弹子大。以铁丝穿团丸,在灯上烧透,冷后研为细末,米汤冲服。又方:铅丹,炒成紫色,加入炒黄连,各等分。研细,加糊作丸,如麻子大。每服五十丸,生姜甘草汤送下。
妊妇腹痛下痢。用乌骨鸡蛋一个,壳上开小孔,让蛋白流出,单留蛋黄。从孔口装进铅丹五钱,搅匀,外用泥封好,放在火灰里煨干,研为细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吐血、咳血。用铅丹一钱,新汲水送下。
寒热疟疾。用铅丹、百草霜等分,研细。发病之日,空腹服三钱,米汤送下。两服可愈。加饭或蒜做成丸药吃,也有效。又方:铅丹一两、恒山末三两,和蜜做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湿酒送下。清晨吃一次,病将发未发时吃一次,有效。又方:铅丹(炒过)二两、独蒜一百个,共捣成泥,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九丸,空腹服,长流水送下。疟发过两、三次后才服药,最见效。此方亦可治痢疾。又方:铅丹(炒过)半两、童便浸过的青蒿二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寒多酒送下,热多用茶送下。
小儿 疟,壮热不寒。用铅丹二钱,蜜水送下。如兼恶寒,则以酒送下。此方名“鬼哭丹”。
风 。用铅丹二两、白矾二两,分别研细。取两块砖铺地上,砖上垫纸七层,纸上铺丹,丹上辅矾。周围架柳木柴焚烧,约烧完柴十斤,即停烧待冷,取药合研。每服二钱,温酒送下。此方名“驱风散”。
客忤中恶(此病病象是:人行路上,忽然心腹绞痛,胀满气冲;或突然倒地,四肢阙冷,甚至不救)。用铅丹一小茶匙,调蜜三合灌下。
一切目疾(凡目疾,翳障而伴有昏花现象者可治,可障而无错花感者不治)。用蜂蜜半斤,在铅锅中熬成紫色块,放入铅丹二两,水一两,再炼至水气全尽,倒在一块绢布上过滤。取滤下的细粉,装在瓶子里,埋地下二十天,才取出点眼。每日点七次。如药粘眼不开,则洗了重点。又方:铅丹、蜂蜜调匀,摊布片上,贴太阳穴。治赤眼痛有效。又方:铅丹、白矾,等分研末,点眼。又方:铅丹、乌贼骨,等分为末,加蜂蜜蒸后点眼。治眼睛红久生翳。又方:铅丹半两,调鲤鱼胆汁成膏,点眼。治眼生珠管。又方:铅丹、轻粉,等分为末,吹少许入耳内。左眼病,欠吹右耳,右眼病,吹左耳。治痘疹生翳。
小儿重舌(舌肿厚)。用铅丹一粒,如黄豆大,放在舌下。
小儿口疮糜烂。用铅丹一钱、生蜜一两,调匀,蒸到黑色,用鸡毛蘸取搽疮上。
腋下狐臭。用铅丹加在轻粉中,以口水调和,经常搽腋下。
蝎子螫伤。用醋调铅丹涂搽。
刀伤。用铅丹、滑石等分,敷伤处。
外痔肿痛。用铅丹、滑石等分,研细,新汲水调涂。一天涂五次。
臁疮。用铅丹一两,黄蜡一两,香油五钱,熬成膏子。先以葱椒汤洗患处,然后贴敷药膏。又方:铅丹,水飞过,再炒过,取一两;黄 ,酒浸七日,焙干,也取一两;另取轻粉半两。分别研为细末。先以苦茶洗疮,随用轻粉把疮填满,再敷上铅丹,外层则用黄 细末摊成膏贴上,不要揭动,几天即见效。
附方
铅丹作药,用途很广。李时珍对这种药的主要功效,概括得很好:铅丹体重性沉,能坠痰去怯,故治惊 癫狂、吐逆反胃有奇故;能消积杀虫,故汉疳疾、下痢、疟疾有实绩;能解热、拔毒、长肉、去瘀,故治恶疮肿毒及入膏药,是外科必用的药物。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公羊传
- 易经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汉书
- 晋书
- 新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南齐书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五代史阙文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无量寿经
- 知言
- 老子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