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赐铁券欲图边帅 生公主假作储君
赐铁券欲图边帅 生公主假作储君
话说并州刺史元天穆,本魏室宗亲,因太后专政 ,徐、郑用事,心常不服,见尔朱士马精强,欲借其力以倾朝廷,深相结纳。荣亦喜其与己,焚香刺血结为兄弟,誓生死不相背负。事无大小,皆与商议。一日,荣同帐下诸将来至并州,与天穆议事。天穆设宴留饮。酒至半酣,问荣曰:“弟来欲议何事?”荣屏去左右,惟贺拔岳在坐。荣曰:“今天子愚弱,太后婬乱,奸佞弄权,忠臣屏迹。我欲举兵入洛,内除诸奸佞,外削群贼,兄以为何如?”
穆与岳皆曰:“讨虏之意,实合群望,当早行之。”荣曰:“事果可行,吾即表奏朝廷,以讨贼为言,庶几师出有名。”天穆力赞其成。荣就写表一道,发使进京。太后见奏,疑荣有异志,乃付有司商议。群臣皆以荣兵强盛,不宜允其所请。太后乃下诏止之,其略云:今念生枭戮,宝寅败逃,丑奴请降,关、陇已定。费穆大破群蛮,绛、蜀渐平。又北海王显率众二万,出镇相州。卿宜高枕秀容,兵不须出。
荣得诏大笑曰:“天下乱形已成,朝廷反说太平无事,吾岂可因诏而止。”
乃请天穆到府,遍召诸将共议。众皆曰:“朝廷不准发兵,是有疑我之心,此事岂可遂已。”于是荣复上书,其略云:今贼势虽衰,官军屡败,人情危俱,恐实难用,若不更思方略,无以万全。臣愚以为蠕蠕主阿那瓌荷国厚恩,未应忘报,宜早发兵,东趣下口,以摄贼人之背。北海之军严加警备,以当其前。臣麾下兵将虽少,愿尽力命。自井陉以北,滏口以西,分据险要,攻其肘腋。葛荣虽并洛周之众,恩威未著,人类差异,形势可分。若允臣所请,大功可立。臣整率师旅以待,唯陛下鉴之。
一面进表,一面兴师。署高欢为都督,统领十万人马,镇守桃林寨,日夕操练,以待征调。自领马步兵三十万,结营井陉之上,旌旗映日,杀气连云。
附近州县莫测其意,人人疑虑,个个惊心。
表到京中,举朝大骇。太后见其不肯罢兵,恐有变乱,召廷臣问策。中书舍人徐纥出班奏曰:“臣有一策,可制尔朱之命。”后问:“何策?”纥曰:“尔朱荣世据秀容,畜牧蕃息,兵势强盛,皆因能用人也。今其手下将士,或反贼余党 ,或罪臣子孙,惧祸亡命,皆被尔朱荣收纳,授以军职,赐之财帛。众人怀恩感激,无不尽心协力,故所向克捷,威振山西。臣意莫若先离其党 ,私行圣旨,许以高官厚禄,锡以金书铁券,密令暗图尔朱,则其党 必贪朝廷之赏,群起而诛之矣。”太后大喜,如计而行。时有尔朱荣从弟世隆,在京为直阁将军,探得朝廷陰谋,密将此事报知天宝。天宝大怒,乃召集诸将谓曰:“今朝廷有密旨到来,命汝等图我,以取富贵。汝等若贪朝廷官爵,请从此别。若愿随我者,当留麾下。慎勿心怀两意,暗生反侧也。”
众将皆曰:“某等遭时不遇,穷困风尘。得遇明公拔之粪土之中,置之将士之列。执鞭坠镫,生死愿随。朝廷富贵,非所敢望也。”荣大喜道:“卿等若不相负,朝廷赐来官爵,当尽留之。等我日后得志,照其所书之爵相授。”
众皆拜谢而退。
且说太后听了徐纥之计,以为事必有成,不以尔朱为意,婬乱如故。时有武都人杨白花,少有勇力,容貌雄伟,太后逼而幸之。白花惧祸及,南奔梁。太后追思之,不能已,为作《杨白花歌》,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足歌之,声甚凄惋。歌曰:陽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 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一日,郑俨进宫闻其歌,知太后思念白花而作,曰:“陛下何多情也?”太后曰:“情之所钟,不能自已。吾念白花,犹念卿也。”俨曰:“臣蒙太后宠 爱,奈帝屡欲杀臣,白花所以惧祸而逃也。”太后曰:“近闻潘充华怀孕将产,若生太子,吾将幽帝南宫,立太子为帝,谁敢违我?”俨曰:“倘生公主奈何?”太后曰:“即生公主,吾吩咐监生人等诈言太子,竟瞒了天子大臣,吾计亦可得行。”俨曰:“太后之见,果智逾良、平。”二人计议已定,探得潘妃产期已近,太后亲临绛陽宫,帝与潘妃接见。太后告帝曰:“我闻儿女出胎之时,不要父母相见,恐有妨克。官家与妃年少,恐未知之,故吾来告帝。于数日内,宜往别宫游幸,吾在此看视。”帝以太后言为诚,从之。太后私嘱其下曰:“妃生育时,若生太子,固不必言;倘生公主,亦必诈言太子,报知于帝,使帝心欣喜。有罪我自赦之。”众皆听命。未几,潘妃生下一女,报帝生太子。帝大喜,即乘步舆至绛陽宫。太后迎而贺之,帝亦为太后贺。帝欲见儿,太后曰:“不可。太子新生,待三日后,方可见面。”帝乃出御前殿,颁诏改元武泰,大赦天下,百僚称贺。
却说卢妃宫中有一宫女慧娘,系西番国贡来之女,年十四,心性慧巧,两耳通灵,能知合宫大小事,告卢妃曰:“潘妃所生,乃女子也。”妃曰:“汝妄言,不畏死乎?”慧娘曰:“此皆太后、郑俨之计。所以假称为男者,将不利于帝。妾不言,负夫人。夫人不言,负帝矣。如言不实,愿敢斩首阶前。”妃大惊。至晚,帝宿宫中,卢妃将慧娘之言告帝,帝立智慧娘问之。
慧娘如前言以对,帝命收入永巷,谓卢妃曰:“明日朕往验之,倘其言虚,杀之以绝乱传。”次日,帝至潘妃宫见太后,曰:“朕欲观太子浴。”太后沉吟久之,曰:“太子已浴过矣。”帝疑之,因问:“太子何在?”太后曰:“在龙床 上睡熟。”帝起,请太后同去一看,揭帐视之,目细口小,绝不似男子模样。帝曰:“此莫非女乎?何绝无男子相也?”不悦而出。太后知帝已识破,不好再瞒,设宴绛陽宫,召帝及胡 后同饮。酒半,屏退左右,谓帝曰:“帝年十九,尚无子嗣,吾故假言生男,以悦帝心,其实女也。”胡 后闻之大惊。帝忿然作色曰:“朕因母后言诞生太子,故颁大赦之诏,受廷臣之贺。今言是女,教朕有何面目居臣民之上?”拔剑而起。太后惊问曰:“帝欲何为?”帝曰:“今杀此女以泄吾忿。”太后变色,不别而还北宫。胡 后向帝再拜,曰:“此虽女子,亦是陛下骨血。奈何杀此无罪之儿,以触太后之怒?”帝收剑,顿足大恨。是夜,帝宿别殿,转辗不寐,思想:“慧娘之言句句是实,必杀徐、郑,庶杜后患。但受制太后,不敢轻动,如何设法除之?”见窗外月光如昼,起身步出阶来。忽闻碧沼池边窃窃言语,遣内监问之,回奏云:“是巡宫大使与直阁将军尔朱世隆讲话。”帝召世隆至,世隆倒身下拜。帝问:“卿为直阁几年矣?”曰:“三年。”又问:“秀容尔朱荣系卿何人?”对曰:“臣之从兄。”又问:“为人若何?”对曰:“臣见荣智勇兼备,忠义是矢。惟有赤心为国,上报天朝,越在外臣,常以不得亲近至尊为恨。”帝曰:“卿兄若此,是社稷之臣也。朕欲召入辅政可乎?”
世隆再拜曰:“此臣兄之愿也。”言毕退出。帝闻世隆言,暗想:“欲去徐、郑,碍于太后。尔朱荣兵威足以制之,不若密召向阙,以胁太后,以讨二臣之罪,吾患除矣。”次日,乃召世隆言之,授以密诏一道,令其内瞒太后,外避百官,暗暗遣人赍往。世隆大喜受命。再说尔朱天宝扎兵井陉界口,日日扬威耀武。忽有天子密诏到来,召他引兵入都,诛除奸党 。世隆亦有书至,不胜大喜。元天穆知之,亦来告曰:“以弟之威,除徐、郑之徒,如拉枯枝,乃百世之功,机不可失。”荣于是即令使者回奏曰:“臣欲扫清朝野久矣。今接帝旨,敢不星夜赴阙,制奸臣之命,报陛下之德。”使者已去,遂与天穆商议,须得一智勇之将,使为前锋先进。天穆曰:“贺六浑可当此任。”荣从之。署六浑为先锋,付精兵三万。以尉景、段荣、刘贵、贾显智、蔡俊、孙腾六将副之。六浑将行,谓妻昭君曰:“吾有军事,当即起程,不及复顾家矣。”昭君曰:“大丈夫公而忘私,努力王事可也,奚以家为?”六浑曰:“闻汝言令人意豁。”遂行。
天宝亦告其妻北乡公主曰:“吾将入靖内乱,明日行矣。”公主曰:“吾夫威名太盛,致朝廷疑惧。诏书到来,未识真假。莫若遣将先发,将军暂缓数日,以观人情向背。”荣于是停军不进。
且说帝自发诏后,无一人知,使者回奏尔朱荣得诏大喜,不违时刻起兵,闻之颇生疑虑。长乐王子攸与帝素相爱,因召入凉风堂,密告之故。子攸大惊曰:“陛下误矣!尔朱荣数世强盛,威镇北边。其人残暴不仁,屡有飞扬之志。今若召之入内,是开门揖盗。徐、郑虽除,为祸更甚。汉代董卓之事可鉴也。”帝大悟,曰:“此举匆匆,悔不与卿商议。今惟发诏止之耳。”
子攸道:“如此幸甚。”乃复遣使谕荣曰:“郑、徐之徒少削威权,卿且安守。待朕诛之,然后召卿入朝,以清外寇。”荣得诏大惊曰:“此非帝意,必有人阻之者。然吾有此诏,且勿遽发。”斯时,六浑之军已过上党 ,闻有诏亦止。那知事虽秘密,而两次降诏,已露风声。徐、郑二人一闻此事,吓得魂飞魄散,入告太后曰:“帝怨臣等以及太后,密召尔朱荣诛戮臣等。臣等固不惜一死,但恐太后性命亦不能保,奈何?”太后怒曰:“是儿欲夺吾权,结外兵为援。今先废黜,幽之南宫便了。”二人曰:“非计也。帝以无罪见废,朝臣不服,尔朱转得借口兴师矣。臣等却有一计,陛下如能行之,方保无事。”太后曰:“计将安出?卿且说来。”二人说出此计,管教:大逆顺成同反掌,至尊一死等鸿毛。且听下回细述。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仪礼
- 孝经
- 公羊传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周书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洗冤集录
- 扁鹊心书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水浒传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僧伽吒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老子想尔注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牡丹亭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