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影响
在二十五史中,《史记》是完全意义上的通史,而《南史》是通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四个皇朝的历史,《北史》是通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六个皇朝的历史,它们分别把南朝和北朝看作一个大的历史阶段,故可视为一定意义上的通史。李延寿说,他撰《南史》《北史》,是以拟司马迁《史记》,当然不只是指采用纪传体而言,也包含了通的思想和要求。正因为如此,唐代史学评论家刘知几在讲到《南史》《北史》时,把它们都归于《史记》之流。,这说明前人就很重视《南史》《北史》在通的方面的特点。
把《南史》《北史》作为一定意义上的通史来读,一则有益于了解整个南朝和整个北朝历史发展的脉络,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去认识和思考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问题。再则,这也有益于我们了解作者分别把南北朝各朝历史贯串一气的历史见解和撰述思想,并对前人批评它们以家为限断不以代为限断的论点有恰当的认识。应当说,在以某一个皇朝的兴衰存亡为断限而著史的历史环境下,李延寿能够以数代之史为一史,断代为仍行通法,无疑是个创造。
- 推荐作品:
- 史
- 十三经
- 尚书
- 仪礼
- 孟子
- 尔雅
- 易经
- 其他经学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政书
- 通典
- 史通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医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茶经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道家
- 列子
- 抱朴子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