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二十九 慕
历史来源
1、出自慕容氏,源自高辛氏,是帝喾的后裔,为慕容氏所改。远古时,有个黄帝后代叫“封”,他到东北部去建立了鲜卑国。他取姓慕容,是意在远离中原之地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慕二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后来慕容姓的后人,有的地区又简化为慕姓。
2、出自宋代河南开封有慕氏。
家族名人
慕完:元朝新乡人,做刑部侍郎的官,善决狱,执法公正,深受好评,至顺间封魏郡公。慕完自小聪明好学,胸怀大志,果然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慕天颜:字拱极,静宁人,清朝文士,由顺治年间举进士而当官,知钱塘县。他读书重在实际应用,明白水利对农业和运输的重要,就倾全力治水,在任江苏巡抚期间,疏通当地河港,疏浚吴淞江、刘河及常熟之白茆港、武进之孟渎河,并请免荒田赋额二百万。造福一方百姓,千古流芳。唐熙年间朝廷任命他为漕运总督,管理水运的事务。
迁徙分布
(缺)慕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慕姓出自鲜卑族。黄帝的后代中曾经有一支到北方建立了鲜卑国。鲜卑国的公族当中有的姓慕荣。后来渐渐简化为单姓慕,就是现在慕姓的起源。在古代,慕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吴兴(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慕容姓族人与中原的交流,也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频繁,慕姓人居住中原、江南的也都多见了。关于慕姓的分布情况不全。陇东平凉、庆阳一带慕姓子孙遍布,约有上千口人,为一大望族。其子孙遍布全国乃至台湾,美国、新加坡等海外等。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礼记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水经注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通典
- 史评
- 儒家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邓析子
- 齐民要术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千金方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茶经
- 随园食单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山海经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唐传奇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抱朴子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春秋